为什么大S之死引发如此大的舆论关注?

因为《流星花园》是许多人的青春记忆,“杉菜”的离去让人伤感。更是因为,普通人无法想象,一场流感,5天内就夺去了一条鲜活的生命。

事实上,因为流感,在日本被耽搁的中国人,远不止大S。

从去年9月开始,日本这一轮流感感染人数就创下新高,超过950万。在2024年的最后一周,感染人数就超过30万。

九成日本人带上口罩。在全日本,有将近3000所学校和幼儿园全校停课,或部分停课。

有超过3000种药品出货量受限或停止供应。甚至在首都东京,咳嗽药、化痰药都出现无货现象。有的药店表示,“只剩一粒止咳药”。

全国多地出现“药品荒”。一场流感,几乎把整个日本打趴下。

这里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只是觉得,有一种刻板成见的思维必须打破了,那就是:

无底线的吹捧国外,总是下意识的觉得国外发达,那种崇洋媚外的"辫子"洋奴该醒醒了!

01

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第二年,多尔衮就下令,全体汉族男子必须剃发留辫,否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当然让人无法接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岂能说剃就剃?何况,那发型也让人接受不了:剃去四周的头发,只留中间铜钱大的一点,梳成一根又细又长的辫子,垂在脑后,像猪尾巴。

于是,反抗蜂起,流血遍地。

但再多的血,也未能保住汉人头顶上的毛发。三个月后,江南沦陷,辫子也就成了大清国国民的标志和象征。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2月12日,清帝退位。3月,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命令,限期剪辫。

革命成功了。

革命成功以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包括改用阳历、限期剪辫、劝禁缠足、禁止刑讯、保障人权、禁止买卖人口、改变称呼、废止跪拜等等。

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是剪辫子。

剪辫子是有风险的。因为当时北方还在清廷手里,革命党人如果潜入北京,或者北方那些地方,去宣传革命,剪辫子,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就在“剪辫令”颁布后,北京街头却上演荒诞一幕:张勋的“辫子军”举着刺刀挨家挨户搜查,见到短发者便用麻绳将假辫子钉在头皮上。

这滑稽场面恰似历史的隐喻——剪掉一条物理辫子只需一剪子,但斩断三百年精神枷锁,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

脑袋后面的辫子好剪,心中的辫子难剃。


02

什么是"心中的辫子"?就是潜意识中未清除的奴性。

1912年,大清帝国变成了中华民国,皇帝没有了,三跪九叩没有了,三纲五常和纲常伦理也受到了批判,但等级观念和等级制度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比如,民国时期,官员出行,依然鸣锣开道,坐轿子,而且轿子有等级。一品大员坐八抬大轿,二品坐六抬大轿,三品坐四抬大轿,四品以下坐二抬小轿。举着"肃静""回避"的牌子,老百姓依然要回避,要肃静。

官员见了上司,依然要行跪拜礼,只不过不再三跪九叩,而是只跪不叩。

依然要自称"卑职",要称上司为"大人"。或自称"奴才",要称上司为"主子"。或自称"小的",要称上司为"老爷"……

近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轰碎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全盘西化”,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打倒孔家店”,我们似乎总在寻找一种“救世主”,而这位“救世主”,总是来自西方。

于是,崇洋媚外的心态,像一根无形的辫子,牢牢地系在了国人的心头。

这根“心中的辫子”,在当代社会衍生出了许多荒诞的现象,可以将其总结为“四大幻觉”。 ‍

03

幻觉一:国外的空气都是甜的。

2017年,一位中国留学生在马里兰大学的毕业演讲中,称美国的空气“又甜又鲜”,而中国的空气“不戴口罩就会生病”。这番言论引发了轩然大波,但也暴露了一个事实:在某些人眼中,国外的一切都是完美的,甚至连空气都带着“自由的味道”。

幻觉二:国外的医疗都是神级的。

大S的新闻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迎合了某些人对“国外医疗”的盲目崇拜。在他们眼中,日本的医生都是“神医”,美国的医院都是“天堂”,而中国的医疗体系则“一无是处”。殊不知,日本的流感死亡率并不低,而中国的医疗水平早已跻身世界前列。

幻觉三:国外的教育都是精英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国外留学,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抢占起跑线”。在他们眼中,国外的教育是“自由”的、“创新”的,而中国的教育则是“填鸭式”的、“压抑个性”的。然而,事实是,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出了无数世界顶尖人才,而国外的教育也并非完美无缺。

幻觉四:国外的文化都是高级的。

从“圣诞节”到“万圣节”,从“好莱坞大片”到“日本动漫”,我们似乎总在追捧国外的文化产品,而对本土文化嗤之以鼻。殊不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而国外的文化也并非都是“高级”的。

04

要剪掉这根“心中的辫子”,首先要树立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盲目自大,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与尊重,是对世界文化的包容与借鉴。

认清历史,找回自信。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果。从四大发明到唐诗宋词,从《孙子兵法》到《红楼梦》,我们的祖先用智慧和汗水,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这些成就,足以让我们挺直腰杆,自信地面对世界。

正视现实,看清差距。

不可否认,中国在某些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但差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为差距而自卑,甚至自暴自弃。我们要做的,是正视差距,努力追赶,而不是一味地崇拜和模仿。

面向未来,拥抱世界。

文化自信不是排外,而是开放。我们要以包容的心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也要将中国的文化智慧传播到世界各地。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05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人剪掉了脑后的辫子,迎来了一个新时代。今天,我们也要剪掉“心中的辫子”,迎接一个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中国。

大S的事件,像一面镜子, 背后折射出的是国人长期以来对“国外”的盲目崇拜与对“国内”的莫名自卑。

从“日本马桶盖”到“澳洲奶粉”,从“美国空气甜”到“德国下水道”,我们似乎总在潜意识里认为,国外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这种心态,像极了清朝末年那些留着辫子、跪拜的“奴才”。历史的辫子早已剪掉,但心中的辫子,却依然顽固地存在着。

这根“心中的辫子”,是历史的包袱,也是文化的枷锁。


别再尬吹外国了。

中国已不是从前的中国,而我们,也不该再是从前的我们。这根缠在我们心头三百年的辫子,是时候剪个干净利落了。

脚下这片土地,值得你倾注所有的热爱、热忱与认同。

站起来,别跪下去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