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馆藏着郑板桥的《判牍》,这玩意儿独特在俩方面:

一方面,这些作品的书写风格,和郑板桥平时写的书法大不一样。字写得自然流畅,没有那种故意扭捏的感觉,把郑板桥书法艺术的高超水平展现得明明白白。

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写的内容,都是各种民事纠纷,啥事儿都有,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司法实践。读起来让人觉得挺新鲜的,印象特别深刻。

判牍,也叫判状,就是古代记录司法判决的文书。那时候,老百姓要是想打官司,就得先给官府递一份状纸,把为啥要告状的事儿写清楚。等案子审完了,县令会在状纸上写判决词,这份文书就是判牍。

历史上判牍多得是,可为啥就郑板桥的判牍传到了现在?主要有俩原因:一是郑板桥做官清正廉洁,老百姓都敬重他;二是他书法写得好,艺术价值高。所以后人把那些判词剪下来,当艺术品欣赏。启功先生也对郑板桥的判词夸个不停,说他写得结构严谨,章法有条理,比他平时写的六分半书还自然,一点没有故意炫耀技巧的意思。

接下来,咱一起瞅瞅几幅郑板桥的判牍作品。第一幅是两张判词合在一起裱的,记的都是一些民事纠纷,挺有意思。其中一段讲的是有个叫郑生瑞的人,被人告了,说他带着东西跑了。但郑板桥觉得原告没说实话,就没受理这事儿。

还有一段讲的是有个叫王小胖的年轻人,离家五年都没回来,他媳妇不想再等了,也可能是因为日子过得穷,想解除婚约。郑板桥觉得夫妻俩的感情不能因为穷就散了,就派人去找原来的媒人,打算再深入调查调查,之后再做决定。

这些判牍作品,把郑板桥审案时那种认真劲儿和对人的关心,都给展现出来了,也体现出他人格上的高尚。

下面这几幅郑板桥的判牍作品,大伙儿可以瞅瞅,要是有啥想法,欢迎留言说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