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人读报到现在报刊关停,大量纸媒和我们说再见,这和互联网的兴起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虽然受众变少了,报纸的印刷技术却在不断进步,印刷量也在不断增加,甚至有几百个印刷商还参加了国际展会。
那就让人好奇了,现在到底还有哪些人在看报纸呢?
现在读报纸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少,记得在2010年的时候,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调查的全国国民阅读数据里面,几乎每个人一年都要读101份报纸,要是一天一期,这就相当于我们国内每个人三天多就要看一期报纸。
可是这才仅仅过了10多年,2023年这个数字就直接降到了13.34期,下降幅度近90%,在这样的趋势下,不少曾经辉煌过的报纸,最终都只能消失在时代的长河中。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几个都市报,明明在1980年左右才刚刚兴起,可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数字媒体也都开始卷起来,手机的普及再次给传统报业一次“重击”,在23年5月份,甚至有几百个纸媒都跟大家说了再见。
- 信息来源:光明日报-《国人阅读有何新变化》
而靠着报纸和各种刊物过活的报亭,也从之前每个街道都有,变得了了,光是在2008年到2012年这几年期间,拆除的就高达10468个。
可是时代不断向前,人们的需求决定市场,很多人同时面对传统的报纸,和又有意思又方便的手机新闻,大多数还是会选择后者,所以报刊的消失对很多人来说,也只当是必然事件。
-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夜读丨消失的报刊亭,有你的回忆吗?》
这其实也合理,毕竟现在的大环境什么都很快速,高铁也快、大家的生活节奏也快,对信息的读取和摄入都需要很快速,而且现在各种检索软件,和各种社交媒体上,也都有各种官方媒体发布动态,所以报纸就变得可有可无。
但是虽然说现在人们读报纸的需求降低,报纸的印刷却从未停止,现在的报刊印刷甚至可以用蓬勃发展来形容,这又是为什么呢?
- 信息来源:云南日报-《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发布》
按照常理来计算,想要满足每个人每年13期的需求量,那每年印刷个42亿份报纸就可以了,但是在23年报刊的印刷数量就达到了385.42亿对开印张,24年的数量甚至还上涨了不少。
而且在印刷技术上,全国各地的印刷厂都在低碳化的大环境下,不断组钻研新的技术,23年那个时候,泉州晚报社还为了推动转型,新投资了2000万元,本身就占地30000平方米的印刷厂,在完成升级之后,可以达到时速达5万份的速度。
而且这个现象在其他地方也很常见,就比如潍坊日报社,它每年投生产的资金也不少,在前几年也完成了引进先进的印刷设备的目标。
印刷数量 来源:中国报业协会
信息来源:泉州晚报-《新一条智能化印刷生产线成功投产》
除了提到的这些印刷厂,还有不少其他的印刷厂都在外面看不见的地方做着自己的努力,不过他们最终目标就是让印刷更加绿色化和智能化。
这些努力确实有很多成就,就在24年六月份,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办的一个印刷展中,光是中国参展的企业就达到了400多家,在展会上展示的技术吸引了不少人。
其中西安航天华阳机电装备有限公司的展台上,就有一台软包装卫星式柔版印刷机,它的印刷速度能够达到一分钟600米的速度,完全能够适配高强度的工作。
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也说明现在中国印刷行业的发展也在顺应着现在高速发展的中国。
可是上面我们也说过了,实际上我们国民阅读量的需求量一直都在不断下降,那一个都快要没有需求的行业,为什么还在不断地印刷,不断地进步呢?
那些印刷出来的报纸,到底是谁在看呢?
-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蓬勃发展的中国印刷业为各国企业提供更多机遇”》
谁在看?
报纸对于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确实不够便利,所以现在的报纸主要受众,还是那些经历了报纸蓬勃发展的那一辈人,现在的他们估计都在50岁以上。
这个可不是我瞎说,在2024年《第五次中国城下那个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基本数据公报》里面,就说到过在2021年的时候,国内60岁以上的老人读书看报的比例就有23%以上,24年还在上升。
这就很直接的说明了,在很多的老年生活中,报纸就是老年活动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而且在全国范围内,有不少老人都有收藏报纸的习惯。
信息来源:湘湘带你看社会-《书香作伴,文化养老有“知”有味》
不过除了老人之外,那些印刷出来的报纸还有一个妙用,就是保存在各种图书馆中,特别是光明日报或者人民日报等很官方的报纸,都会被当作参考资料保存。
存稿在国内时间最早的就是唐代的《进奏院状》,历经了这么多年的积累,虽然现在的存稿大多都开始数字化存稿,但是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内容,就像是国家自己写的日记一样,记录着历史的变迁,有着自己的意义。
而除了记录历史之外,现在有不少的年轻人也在发掘报纸的特殊意义,在近几年开始兴起的一种登记结婚的方式。
报纸存稿示例
信息来源:环球网-《“结婚登报”火了!网友:“纸质版”的顶级浪漫》
不少新人找到当地的报刊,然后经过申请和操作之后,在自己新婚当天将结婚信息登报,这样两人喜结良缘的信息就永久的躺在了中国的历史中,寓意长长久久。
类似的特殊意义还有很多,有的父母会收藏自己孩子每年生日的报纸作为礼物,也有不少老人还在制作剪报……
这一切的一切也在无时无刻提醒我们,报纸的意义早就超过了它本身,未来的我们也应该保护这最后一方净土。
现在的网络纷繁复杂,各种夸张地标题、奇怪的配图,不断靠着各种手段吸引着阅读量,可是排版精美、信息保真的报纸却失去了竞争力。
可是报纸好就好在它足够权威,从初审、校对、版面设计、印刷到发布,整个流程确保了信息的权威性,而且用词配图都符合规范,这在信息碎片化、快速传播、鱼龙混杂的环境中显得很珍贵。
但是想要重新获得大部分人群的喜爱,依靠之前的传统传播方式肯定是走不通,未来到底怎么让新闻变得更有趣、更好传播,就是传统纸媒最需要解决的难题。
不过相信读报的那份情怀,还是谁也代替不了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