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658805757/answer/3572036149

01

东亚食物西化,最核心的部分是主粮的西化,也就是米饭被面包代替。

也就是说,只有面包更高比例的作为主食,才能谈整体食物被西化。

首先我们从中国烘焙行业最大的头疼问题讲起:

我有次和我国头部烘焙企业交流,他们最头疼的,就是在中国面包一直都是冲动性消费和奖励性消费,面包的主食化率就是死活上不去。

这个「面包主食化率」很关键。

面包主食化率低,反映到烘焙店微观上:面包的外卖单量就是上不去,面包产品越来越甜品化零食化,面包店大量贩卖蛋挞、生日蛋糕、月饼桃酥蛋卷这类「不是为了吃饱」产品去做营业额的主力。

反映到行业宏观上,非刚需的消费动机,导致整个烘焙店的复购不行,所以市场集中度也不行,难以诞生日本山崎敷岛、韩国巴黎贝甜多乐之日这样高集中度的面包品牌。

目前比较火热的中式烘焙店,走的是一种类似综合甜点店的路子,也完全不是主食路子。

看过数据,日本的面包主食化率可以接近到20%,日本家庭买面包的家庭支出甚至超过了买大米。

日本和韩国为什么能够这样?


日本官方统计by日经数据

两大原因,缺一不可。

第一因为「美援面粉」,美国二战后1950年代,美援给日本韩国的都是面粉,核心就是拿来做面包。

民众容易获得便宜面粉,是这件事情的先决条件。

日式猪骨拉面、韩国炸酱面、日清方便面、韩国三养方便面都是这个阶段,就着这个东风做起来的。


第二,「学校食堂」,昭和时代的日本,朝战后的韩国学校食堂,都开始大规模供应「面包」作为学校伙食。

美援面粉也是优先给学校食堂的做面包。

儿童时代吃的东西会一直影响人的一生。日本韩国人从小就不觉得拿「面包」作为一顿饭有什么问题。

美国这样子当然也是为了打开东方的大门,为了卖他们的面粉。

我们从快消的角度去分析,如果要扩大一些产品的用量,无非是两个办法。

1.扩大产品现有应用的消耗。

美国面粉价格曲线一拉到底,造成的结果,是成年人在把面粉全都拿来做面条。

2.扩展产品的使用场景。也就是把面粉拿来做面包。

但是成年人的饮食习惯改不了,必须从娃娃抓起。


问题来了。 中华民族特殊吗?在这种食物西化攻势下能够抵御吗?

02

我的答案是,现在可能可以抵挡,在当时的环境下很难抵御。

我国台湾在同时代也收到了大量的面粉,同样面包进到当时台湾小孩「营养午餐」去了。


面粉价格一拉到底,中式面食应用用量增加,眷村老兵用面粉做了台湾牛肉面。

再看美国佬开发的新使用场景。

除了在中小学「营养午餐」中提供面包。 台湾1967年成立了「美国小麦协会」,还有「台湾区麦面食品推广委员会」(现在是中华谷物研所),这个组织培养了大量的烘焙从业人员,据说有十万从业左右。

培训烘焙什么的呢?

其实就是教着烤面包,开面包店。

有了面包店,面粉就有更多的使用场景。

在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下去,我们台湾人民吃面包的比例眼见着日渐高了上去。。。


中国台湾麦米消费占比

到了2015年,台湾地区吃小麦的比例已经到了吃大米比例的80%。

这个比例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台湾是热带地区,小麦是温带植物,面粉99%全靠进口...

所以啊,我们现在的食物不够西化,主要还是要怪这帮西方人不给我们送面粉!!!

▼今日推荐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