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华五千年,留存下诸多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被明星带火的泉州簪花,还是中式独特浪漫的打铁花,抑或是网络爆火的福建游神,都是非遗作为传统文化的具象化载体。非遗,可以是一种技艺,也是一种传承的匠人精神。一直以来,中交集团高度重视对于非遗的保护和发展,助力文化传承。让我们一起,在中交,遇见身边的非遗。
纳顿节
土族纳顿节是流行于青海省民和县三川地区土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一公局集团承建的三川官亭镇文化中心重建项目,包含展陈馆、文艺创作室、民俗展示中心等。这里不仅是举办“纳顿节”的大舞台,更承载着三川非遗文化展览展示、收藏研究、文化传承、公众教育等重任,是青海省内一流的标杆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为尽可能使新建科技文化中心广场“原汁原味”,让文化中心成为结构更坚固、功能更齐全、文化更多元和情感更丰富的升级版文化综合体,项目团队在整体格局风格上反复推敲,在文化技术细节上打磨,全力打造品质工程、民心工程。项目的建成,对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重要意义,后续文化中心将继续承载起周边乡镇的文化活动,成为宣传惠民政策、群众休闲娱乐、培育文化产业、展示非遗文化的重要文化宣传阵地。
灰塑
灰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一公局集团投资建设运营的江西赣州七鲤古镇,其中60余栋古建筑巧妙运用了灰塑技艺进行修缮,重现往昔风华。古镇内,非遗文化活态展示馆、客家戏剧院、七里窑展示馆等场馆,通过实物、多媒体及现场精彩表演,生动展现赣南采茶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独特韵味。非遗工坊内,木雕、制香等传统技艺在传承人精湛演绎下熠熠生辉。古镇非遗展演如打铁花、鲤鱼灯、英歌舞、盒子灯,以及节日民俗活动、常态化的非遗研学活动,让各年龄段人群都能领略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度融合与创新传承非遗文化,成为江西文旅的新典范。
坎儿井开凿技艺
坎儿井开凿技艺是2014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央视综合频道《非遗里的中国·新疆篇》采访一公局集团天山胜利隧道施工现场,从隧道施工工艺出发,带领观众探秘超级工程背后蕴藏的非遗智慧。天山胜利隧道在国内高速公路领域首次采用“三洞+四竖井”施工方案,其中的四竖井就是在隧道顶端开挖四座竖井,就像在隧道上方开了四处天窗,满足隧道通风需求。这一结构形式,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坎儿井开凿技艺产生了奇妙的联动,后者也是先打通风的竖井,然后把竖井连起来形成暗渠,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央视节目以“天山胜利隧道”为题发起的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三。
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全国家喻户晓,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二公局承建的梁祝故里服务区,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千年古县”“梁祝故乡”汝南县境内,是安阳—罗山高速公路蔡至罗山段在驻马店市设置的服务区。服务区整体造型突出梁祝文化,综合楼提取梁祝之乡的化蝶故事,截取了蝴蝶的形态来强化服务区主入口的造型,周边名山、秀水、胜迹、田园自然成景,让建筑与景色相呼应。同时,在设计中遵循“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协同服务、生态融合”的建设理念,运用云边计算、物联网、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感知、分析、整合服务区运营的各项指标,实现服务区质量、安全、节能、环保、经营、服务的智慧化提升,打造“高速交通+地方文旅”融合的新型智慧服务区。
板凳龙
板凳龙起源于江浙地区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之一,在集体所有制以前普遍存在于中国南方各省市的年度盛大活动。中交疏浚作为四川成都城厢古镇开发项目投资控股方,自2020年开始对古镇进行设计、建造和运营,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挖掘提炼板凳龙、过街连箫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活。利用重大节庆契机,策划全国首支汉服龙灯队非遗板凳龙巡游,吸引万人现场共同见证西南最长非遗板凳龙首秀,感受非遗文化的韵味和生命力。同时项目联动当地非遗大师、书法家及艺术家们,在古镇内开展道文化、茶文化、中华美食文化、古琴文化、根雕文化、面塑等非遗文化体验。2025年春节期间,城厢古城将继续创新,将当地板凳龙拓展为110米长龙开展“汉服+巡游”模式点亮古城,不断推动文化传播,讲好城厢故事。
城口漆艺
城口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效果图
中交长江建设水电院重庆城口县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在申报之初就与城口县水利局、生产漆器企业积极沟通,主张将有3000年历史的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神漆器“城口漆艺”技艺与文化植入项目中,组成具有城口特色文化底蕴的旅游产业片区。同时,以生态治水、文化治水为基底,形成蕴藏非遗文化的先进水文化,实现项目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目标。
(中交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