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下旬,顿涅茨克州新格罗多夫卡市发生一场持续48小时的激烈巷战。俄罗斯"中部"集团军所属特种部队在一次例行侦察行动中发现一处经过专业加固的多层建筑物,内部驻扎有乌军重要目标。这座建筑物位于城市制高点,是控制周边地区的关键节点。
俄军"眼镜蛇崛起"突击连对该建筑物展开包围。建筑物周边布设复杂的防御工事,包括多重地雷阵地、暗堡工事以及交叉火力点。突击连调集工程部队,采用最新研发的排雷设备,在装甲掩护下开辟突破通道。整个清障过程持续12小时,工兵分队排除超过50枚反步兵地雷。
建筑物内部被改造成独立战斗单元,每层楼都设有互为支援的火力点,墙体加固处理可抵御常规武器打击。突击连采取分层突进战术,装甲车掩护特种分队逐层清剿。双方在楼道、房间内多次发生近距离遭遇战,战斗过程异常惨烈。持续作战后,突击连最终控制整栋建筑,在顶层击毙一名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少校军官。
这名军官是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南区"情报系统的核心人物,负责协调顿涅茨克地区的战略情报收集和网络监控工作。其死亡对乌军在该地区的情报网络造成严重打击,削弱乌军对俄军行动的预警和反应能力。
2025年1月以来,顿涅茨克战区战事持续升级。俄军在马林卡以西地区发起新一轮进攻行动,重点突破乌军在城市近郊构建的多层防御体系。乌军依托早期构筑的混凝土掩体和地下工事进行顽强抵抗,但在俄军持续进攻下,防线出现松动迹象。
1月13日,俄军在波克罗夫斯克战役中攻占皮什查内村。该地区是控制波克罗夫斯克的前沿阵地,也是乌克兰重要的能源基地。皮什查内煤矿群年产煤炭占乌克兰最大钢铁企业集团总产量的百分之五十,其得失直接影响乌克兰工业生产能力。
波克罗夫斯克作为顿涅茨克地区的重要城市,战前人口超过6万,是乌军在该地区的主要后勤补给基地之一。自2014年顿巴斯冲突爆发以来,乌军投入大量资源将其改造为军事要塞。城市内建有地下指挥所、弹药库和装备维修基地,是乌军在顿涅茨克东部战线的重要支撑点。皮什查内的失守,标志着俄军在突破乌军外围防御体系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年1月初,顿涅茨克南部库拉霍沃战区爆发大规模战斗。俄罗斯第5独立摩托化步兵旅在经过72小时的持续作战后,突破乌军多层防线,于1月8日凌晨在库拉霍沃市中心广场升起俄罗斯国旗。
乌军在该地区原本部署约1.5万人的兵力,包括第53机械化旅、第110机械化旅以及若干特种部队。在为期两周的攻防战中,乌军伤亡人数达1.2万,占其初始部署兵力的80%。战斗中,俄军采用新型电子战设备干扰乌军的通信系统,导致乌军各作战单元之间无法进行有效协调。
库拉霍沃拥有可容纳200辆装甲车的地下车库、3个大型军火库以及可供2万人使用的地下掩体系统。自2022年以来,乌军投入约2亿美元对城市进行军事化改造,修建总长度达15公里的地下通道网络,这些设施为乌军在顿涅茨克南部和扎波罗热州的军事行动提供重要支撑。
此前约40%的军事物资通过库拉霍沃中转至前线。失去这一补给枢纽后,乌军不得不启用备用补给线,这不仅增加运输距离,还导致运输成本上升约35%。
新格罗多夫卡大楼战斗中击毙的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少校负责协调北约情报系统与乌军地面部队。其所在部门在过去半年内成功预警俄军进攻行动超过30次,为乌军战术调整提供重要依据。这名军官的伤亡导致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预警能力显著下降。
乌克兰出动9架改装升级的Tu-141"蜂鸟"固定翼无人机,试图打击位于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土耳其溪"天然气管道压缩站。这些无人机配备最新的电子对抗系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雷达探测。
俄方防空系统拦截所有无人机,但坠毁残骸对压缩站设备造成轻微损坏。如果袭击得手,将导致管道日输气量减少约40%,影响到土耳其、匈牙利等6个欧洲国家的天然气供应。俄方决定追加投资20亿卢布,用于加强类似设施的防护系统。
欧盟能源委员会召开会议后决定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方案,计划在未来3个月内将液化天然气储备提高到950亿立方米,以应对可能的供应中断风险。德国宣布将在2025年追加100亿欧元的清洁能源投资。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