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库尔斯克地区一场激烈战斗中,朝鲜特种部队采用传统的三三制战术展开进攻,遭遇乌军现代化装备的精准打击,造成33名士兵伤亡。

三三制战术强调小组间的协同作战,通过灵活机动的战斗队形提升部队的整体作战效能。每个战斗班按照功能被划分为三个作战小组,采用梯次推进的方式展开进攻。各小组之间相互策应,既能保持战斗力的连续性,又能确保战场态势的灵活转换。

一个标准的三三制战斗群完全展开后,能够实现对近千米宽战线的有效控制。每个战斗小组都配备有专门的火力手、突击手和支援手,形成相互配合、功能互补的作战单元。这种编组方式便于指挥官及时调整战术部署,还能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火力分配。

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三三制战术表现出独特的优势。通过合理分散兵力,既能降低己方遭受打击的风险,又能保持对敌有效突击的能力。每个战斗小组都具备独立作战能力,即使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也能继续执行战斗任务。

在库尔斯克战区的这次战斗中,朝鲜特种部队严格按照三三制战术展开进攻行动。各战斗小组装备精良,携带有最新型号的自动步枪、轻机枪和反坦克武器,进攻初期表现出极强的战斗力。特种部队采用多点突破的战术,试图通过快速机动和火力协同打开突破口。小组间的配合默契,展现出高度的专业素养和严格的军事训练水平。

随着战斗的深入,这种传统战术的局限性逐渐显现。乌军充分利用现代化侦察设备和打击武器,对朝鲜特种部队实施精确打击。在无人机侦察系统的支持下,乌军能够实时掌握对方部队的具体位置和行动轨迹。由于缺乏有效的防空和电子对抗手段,朝鲜特种部队的战术队形暴露在敌方的持续监视之下。

在现代战场环境下,即便是训练有素的特种部队,也难以单纯依靠传统战术取得战场优势。这次战斗中的重大伤亡,反映出传统步兵战术与现代化作战装备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这不仅暴露出在装备体系上的明显差距,更凸显战术理念亟需与时俱进的现实要求。

在过去六个月的作战行动中,无人机打击造成的人员伤亡占总伤亡人数的67%以上。在库尔斯克战区,乌军装备的多型无人机系统形成低空、中空、高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侦察打击网络。

乌军主要采用两种类型的无人机执行作战任务。其中,中大型无人机负责战场态势感知,能够在1万米以上的高空持续工作12小时以上,覆盖面积达300平方公里。这类无人机配备高分辨率光电吊舱,能在复杂天气条件下实现全天候侦察。地面指挥中心通过数据链实时接收战场画面,为作战指挥提供精确情报支持。

小型FPV无人机则主要承担精确打击任务。这类无人机成本低廉,单架造价不足1000美元,但具备极强的突防能力。采用群队作战模式,往往5-7架无人机同时出击,通过不同方向接近目标。即便其中部分无人机被击落,仍有其他无人机能够完成打击任务。在一次持续约40分钟的战斗中,乌军投入超过20架FPV无人机,成功突破防空火力网,对朝鲜特种部队造成重大打击。

地面部队在无人机的持续威胁下,战术行动受到严重制约。任何显著的人员和车辆移动都会立即暴露在无人机的监视之下。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特种部队,也难以摆脱无人机的跟踪。在这次行动中,朝鲜特种部队采取包括伪装、分散和快速机动等多种战术手段,但仍然无法有效规避无人机的侦察打击。在40分钟内,有33名特种部队成员伤亡,其中约80%是由无人机直接造成的。

传统的步兵战术必须适应无人机时代的要求。配备电子干扰设备的步兵部队,在面对无人机威胁时,生存概率提高约300%。

分层次、多手段的防空体系是应对无人机威胁的有效方案。以色列研发的"铁穹"防空系统升级版,在应对小型无人机时取得显著成效,拦截成功率达到85%以上。便携式防空武器的改进也取得重要进展,新型激光制导系统能够有效拦截低空慢速目标。

全球主要军事大国都在加大无人机研发投入,预计到2026年,无人机系统的军费支出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智能化、隐身化和群体化是主要发展方向。在群体协同作战方面,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无人机编队已经能够实现复杂任务的自主执行。

俄军在最近的战术调整中,将机械化部队编成更小的战斗单元,同时配备先进的电子对抗设备和近程防空武器,显著提高部队的生存能力和作战效能。采用新战术编组后,部队在面对无人机打击时的损失降低约65%。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