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力博士/文 伴随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活化焕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数字技术不仅能够以全新方式记录和保存传统文化遗产,还能通过创新手段将其推向更广阔的受众群体,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此,不妨从国家政策引导、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具体实践案例等三方面,深入探讨数字技术如何助力传统文化的活化焕新。



国策引领文化数字化

我国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其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

早在十年前,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要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演出、改善生产条件、健全传承体系、扩大宣传等,为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进入“十四五”时期,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关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性,提出要充分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共同发布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要在“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不仅为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数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在文化数字化战略的引导下,各地纷纷探索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新路径,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其中,在戏曲领域,中央和地方积极推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戏曲振兴工程等项目,通过数字技术对经典戏曲作品进行修复和保存,同时推动戏曲与新媒体的融合,拓展戏曲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这些举措既有助于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其他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承带来了有益借鉴。



AI赋能传统文化焕新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焕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通过AI影像修复、沉浸式6DoF、虚实融合互动等前沿技术的应用,传统文化得以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AI影像修复技术是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修复的重要手段。以戏曲为例,老一辈艺术家的珍贵影像资料大多以胶片、磁带为存储介质,由于时间推移,已出现褪色、划痕、噪点等视听问题。通过AI影像修复技术,可以对这些影像资料进行高质量修复,再现老艺术家们的风采。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有效保存传统文化遗产,还能为戏曲教学、研究等提供更多细节和素材。

沉浸式6DoF技术则为观众提供了更加真实的戏曲观赏体验。通过6DoF技术,观众可以360度解构经典戏曲程式,任意角度放大、缩小观看,甚至能够高清呈现演员的手腕转动、眼波流转等十分微小的动作和情绪。这种技术不仅为戏曲教学提供了立体、多维的细节,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虚实融合互动技术则是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融合的重要手段。通过虚实融合互动技术,可以将表演融入到3D虚拟场景里,并与NPC、道具进行互动,满足观众对戏曲意境的更多想象。例如,在“戏曲焕新•乙巳蛇年直播”封箱大戏中,观众就通过虚实融合互动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越剧《十八相送》中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西湖边依依惜别的情景。

此外,AI作曲、AI作词等技术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通过AI技术生成不同曲风的戏曲音频小样,可以为戏曲二创提供更多灵感和思路。如“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项目中的主题曲创作就是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给创作者提供demo借鉴的,不仅展现了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创新中的应用潜力,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开辟了新的路径。



数字技术让国粹活起来

在国家政策引导和数字技术赋能下,传统文化活化焕新的实践探索层出不穷。以“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为例,数字技术如何助力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有了鲜活的答案。作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与腾讯联合发起的项目,在交叉前沿技术创新应用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

首先,项目团队利用AI影像修复技术对经典戏曲作品进行了修复和保存。通过先进的AI算法,项目团队成功修复了多部戏曲作品和精彩片段,这些修复后的作品不仅画质得到了显著提升,还保留了原作的艺术风格和韵味。在有效保存戏曲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为戏曲教学和研究提供了更多珍贵的素材。

其次,项目团队还利用6DoF技术录制了京剧程式,并对这些程式进行了数字化转化。通过6DoF技术,观众可以360度观看戏曲程式的每一个细节,甚至能够高清呈现演员的手腕转动等微小动作。这为戏曲教学提供了立体、多维的细节展示,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所在。

此外,“中国戏曲文化数字焕新行动”还通过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介形式将戏曲艺术推向更广阔的受众群体。项目团队在微信视频号、腾讯视频等平台联合直播了多场戏曲晚会和活动,吸引了上千万观众在线观看。同时,项目团队还联合微信视频号秒剪团队开发了戏曲变装特效模板和AI换脸微信小程序等互动产品,吸引了数十万用户参与互动体验。戏曲艺术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有效提升了戏曲艺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具体实践中,“中国戏曲数字焕新行动”还探索了数字技术与戏曲艺术的深度融合。在“戏曲焕新•乙巳蛇年直播”封箱大戏中,项目团队通过虚实融合互动技术将越剧《十八相送》等经典剧目呈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魅力。同时,项目团队还利用AI作曲、AI作词等技术为戏曲作品创作了全新的音乐和唱词,为传统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无不展示出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活化焕新中的巨大潜力。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传统文化不仅更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还能实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这显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为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今天,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焕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政策引导与技术赋能的双重助力下,传统文化正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人们面前,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应用的不断深入,有理由相信,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将在数字时代散发出愈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朱克力博士系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著有全国首部《低空经济》《首发经济》以及原创理论著作《战略母产业》)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朱克力博士】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