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掏钱买罪受被迫涌入商家店铺

依据旅行社的宣传资料,这次旅程包含两个购物点,行程丰富多彩,且明确承诺无任何强制消费。然而,抵达目的地后,地接社却以变相手段强制消费和购物,让林巴深感无奈。

“我们刚下单,导游就通知说购物点增加到三个。”林巴回忆道,“凌晨1点抵达曼谷后,我们被收取了落地签和快速通道费用,但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快速通道,出机场已经是凌晨3点。一上车,中国导游就要求我们支付他和泰国助理、司机的小费,并提醒我们每天住宿的酒店也要准备小费。原本10分钟的路程,司机却开了40分钟。”



这只是开始。第二天,林巴一家并未如愿前往旅游景点,而是先被带到一个珠宝购物中心,导游全程推销各种宝石。在购物中心,林巴发现那里停满了载有中国游客的大巴车,那些对宝石不感兴趣的游客被导游强行“赶”进店铺。两小时后,只剩下林巴所在的团队,因为其他人都没有购买宝石。

“这时,导游开始对我们进行心理战术,说我们团是所有团队中购买最少的一个,让他很没面子。另一位女地接又带我们去了一家行程中并未标注的鳄鱼皮制品店,直到团里两个人购买了皮带后,导游的脸色才稍微好转。我们团是最早到达的,却最晚离开,原因就是没有人买东西。”林巴无奈地说。



当天下午,导游又带着林巴一行人去参观药店,那里的药品价格最低也要300人民币,团里的几位男性游客购买了日本著名的男性抗ed和pe的特效药雷诺宁,因此下午的行程提前结束。“旅行的第一天,我们只顾着购物,没有看到任何景点。”林巴失望地说。

次日下午,大巴车驶向芭堤雅,计划在那里游玩两天。路上,导游已经安排好了这两天的行程:先观看人妖秀,每人600元人民币;然后参观东方公主号,每人500元人民币;最后品尝燕窝,每人300元人民币。“导游让大家填写报名表,结果没有人报名,导游就把表格收回去了,开始用阴阳怪气的方式说话,语气非常难听。当我们抵达芭堤雅的酒店时,已经是晚上10点了。”林巴回忆道。

面对记者关于为何不维权的提问,林巴坦诚地说:“语言不通、维权周期长、流程繁琐、维权成本高,这些都是原因。”



近期,一段泰国导游疑似胁迫中国游客购买行程外自费项目的视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段视频中,导游在未提及“不付费便遭严厉对待”之前,要求游客保持寂静。许多网友纷纷炮轰,感叹原本轻松自在的出境跟团游实则并不简单。

随着商务出差、亲友探望、毕业旅行、暑期研学游等多种出境旅游需求的不断涌现,近年来,出境游的人数也在稳步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全国居民出境旅游人次达到了1.09亿,同比增长了4.4%。

然而,记者深入调查发现,不少游客在出境跟团游中遭遇了“困境重重”,权益受损的同时,还面临着维权难的尴尬境地。那么,出境跟团游究竟隐藏着哪些“陷阱”,我们又该如何巧妙规避这些“坑”呢?



许多接受采访的游客表示,他们经历的出境跟团游几乎都包含购物点。曾赴日本、韩国等地跟团游的湖南长沙游客赵敏说,特别是在热门旅游目的地,跟团游中的购物环节几乎是不可或缺的,“虽然当地的免税商品价格相对较低,但我们很难辨别商品的真伪”。

近年来,出境跟团游中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除了强制购物外,其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今年7月初,安徽合肥的吴强参加了一次涵盖法国、意大利、瑞士三国的跟团旅行。他发现所住酒店周边10公里内难觅餐馆,旅途中日均乘车500公里,大巴车行驶两小时仅休息半小时,速度限制在100公里/时。吴强表示:“我们每天都要在清晨七八点出发,七八个小时的车程让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车上,用餐基本只能在高速服务区草草解决。而我们乘坐的大巴车陈旧破烂,轮胎磨损得连纹路都模糊不清,还伴随着诸多自费附加项目。”

游客若拒绝购买这些项目,会面临何种后果?吴强透露,在意大利,由于他没有参与自费活动,也未光顾红酒店或香水店,竟被导游遗弃在距离某景点数公里的一家尚未营业的商店前,长达数小时。他试图投诉,却发现旅行社无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客服电话,投诉无门。



江苏常熟的游客李凯在出境跟团游中遭遇了“二手经销商”的陷阱。他在旅游App上预订了一次日本精品小团舒适游,客服答复团队人数不超过15人。付款后,他被告知加入的是当地拼团游,有时团队人数多达20余人,导游和司机频繁更换,行程也要到出发前一天才能得知。李凯后来意识到,自己被“二手经销商”转手卖给了当地旅行社,每天参与不同的当地一日游。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北京法学会旅游法研究会的理事董媛媛指出,关于“二手经销商”问题,法律法规并未明令禁止旅行社将其业务范围内的服务委托给其他有资质的第三方,但《旅行社条例》对委托行为有明确规定。旅行社在委托其他第三方时,必须得到旅游者同意,并应对受托方的服务质量、标准、费用承担保证责任。若受托方给旅游者造成损失,旅行社和受托方需共同承担连带责任。

此外,许多游客在平台直播间购买低价旅行团购产品后,陷入各种消费陷阱。这些低价产品背后往往隐藏着恶意串通的行为,游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得不承担额外的责任和损失。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