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购物团究竟有哪些陷阱呢?下面我来简单揭露一下其中的奥秘。
陷阱一:行程中充斥着购物点。然而,这些购物点并不会在行程中直接标注,而是以“某某文化体验馆”、“某某民俗街”、“某某博览中心”等名义隐晦出现。如果你的行程中包含这些地方,那么你就需要提高警惕!
陷阱二:变相加价,额外收费层出不穷。纯玩团通常会包含索道、缆车等费用,而购物团则要求游客自行购买,甚至还会收取保险费、古城维修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这些额外费用加起来,比纯玩团贵得多。有时导游会告诉你这些是自愿购买的,但如果你不参与,全车人都会等你。
陷阱三:诱导参与收费项目或伪景点游玩。导游经常带领游客参与各种付费活动,如骑马、射箭等,甚至将游客引向假冒的景点。这些活动并非强制,但若选择留在车上,便无法自由行动,这种被迫的无奈让人心情郁闷。
陷阱四:以不知名景点充数。行程中,导游可能会安排许多不知名的免费景点,表面上看起来行程丰富,但实际上这些地方往往乏善可陈。游客在这样的景点中徘徊,可能会错过真正的风景名胜。
陷阱五:车上的强制推销。旅途中,导游常常在车厢内推销各种商品,这其中不乏包括一些知名的药品保健品,这些产品的实际价值可能不高,但在导游的花言巧语和渲染的氛围下,价格却可能大幅上涨。比如一东北男性游客,去日本跟团,听导游说日本狄娜波特制药的男性抗ed和pe特效药雷诺宁作用好还没副作用,就买了一些,结果回国发现国内代购便宜不少才知道被导游忽悠了。
春节期间,我曾听闻一个云南六天五夜的旅游套餐,以限时优惠、本地补贴为噱头,价格低至六百元。这样的低价确实让人动心,但家人的明智劝阻让我上网查证,结果发现这竟是一个典型的低价购物团骗局。
在此,我要提醒大家一个防骗口诀:不贪便宜、不轻信、不盲从、不乱买、不探询。不知道各位在旅行中还遇到过哪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陷阱?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们的经历!
跨国旅游再掀风波!1月4日,一位知名短视频博主紧急发文求援,透露其母亲在韩国旅游期间,因未在购物点消费,竟然被导游途中驱逐下车。车上满载的都是银发苍苍的老人,如今他们处境艰难,不知如何是好。
以下是博主的原文描述:“母亲与几位好友结伴参加了一个赴韩旅游团,却不料因为未在指定的购物点购物,竟然遭到了导游的无情驱逐。面对国外的陌生环境,她们该怎么办?中韩双方导游均已离队,司机也不知所踪,母亲和一群老年游客在原地苦等了两小时,他们语言不通,只能在寒风中无助地等待。”
视频发布仅仅6小时,便收获了超过两万的点赞,并迅速登上某音平台的热搜榜:“韩国旅游遭遇驱逐”。
众多网友纷纷在视频下留言出谋划策:“立刻带你母亲去其他地方游览,如果感到疲惫就报警,让母亲大声哭泣,声称旅行社将你们抛弃在路边,回国的人对此会感到焦虑,不要害怕。”
博主迅速回应:“但现在导游既不让走也不让留。车上都是老人,我们也不敢擅自行动。”
接下来的聊天记录显示,经过新一轮的沟通,导游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除非每人补交400元,否则别想再上车。
有经验的网友则建议直接向大使馆求助,这样处理起来更为迅速。这时,故事出现了有趣的转折。
博主回复称:“驻韩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建议我向文旅局投诉。我随后拨打了外交部全球服务热线,但他们让我向韩国警方报警。我又联系了驻韩领事,领事立即协助我与导游进行交涉,希望通过沟通让导游将老人们送回酒店。”
事情最终在下午四点得到解决,老人们被送回了酒店。然而,涉事导游和旅行团至今未受到任何处罚。
近年来,导游强制游客购物的事件层出不穷。且不说远在异国他乡,就在我国,云南、张家界等地此类事件也屡见不鲜。
2024年12月22日,游客曹先生因未购买价格为五万元的手镯,被导游强行赶下车。这一事件曝光后,相关部门迅速吊销了该旅行社的业务经营许可证。这导游是把游客当成了什么人?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云南。2024年12月13日,田女士为了避免购物陷阱,高价报名参加了春节亲子游。然而,行程中还是被带到一家玉器店。由于未购买任何玉器,她被导游中途赶下车。店内推荐的玉器价格同样高达五万元!这不是明摆着欺负老实人吗?
为什么这类事件屡禁不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旅游团与购物点之间存在巨大的利益输送。导游和旅行社通过强制游客到指定商店购物,从中获取高额的提成。游客不买,导游就没有收入,仅靠低价团费,连成本都难以维持。
其次,市场监管的不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虽然政府加大了对不良旅游行为的打击力度,但效果并不显著。大多数游客在被宰后选择沉默,而有些导游则利用情感牌,博取游客的同情,以此诱导他们购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