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名译好,别出心裁用高招。



法语le misérable意为悲惨的人、贫苦的人。用了复数形式, Les misérables就成了雨果名著的书名——《悲惨世界》。“世界”二字译得多好!否则,“许许多多悲惨的人”之类的译法,会要多别扭有多别扭。这两个字,最初是苏曼殊想到的,他把书名译作“惨世界”。而后李丹等译者改为“悲惨世界”,可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法语的mot,相当于英语的word。法国哲学家、文学家萨特写过一本小说,名叫Les mots,译成英文就是The Words。(顺便说一句,英文书名中,每个名词的首字母都要大写。法文的书名,可以这样做,也可以不这样做——而且好像很多作者倾向于不这样做。)曾有人把书名译作“词语”,看了很容易以为那是一本语法讲义。施康强的译本出来,让人眼前一亮:《文字生涯》。一辈子跟词语打交道,不就是“文字生涯”吗?多传神!



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原名是La Cousine Bette,直译就是“堂妹贝特”——cousine是个很困扰译者的词,表姐、表妹、堂姐、堂妹、姑表姐妹、堂表姐妹……到了法语里,都是cousine。这样一来,他们是方便了,中国的译者可就头大了。现在这个贝特,从小说的上下文可知,她是于洛男爵夫人的堂妹,所以书名若译作“堂妹贝特”是完全不错的。而傅雷别出心裁地借用小辈对贝特的称呼,把书名译成《贝姨》,堪称高招。另一本《邦斯舅舅》,情况是类似的,傅雷把Le Cousin Pons译成“邦斯舅舅”,干脆利落,浑成得很。



太宰治的《人间失格》很有名。像我这样不懂日语的读者,也知道这本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中译本有两种译名,一种是“人间失格”,在我们外行看来,似乎是“零翻译”。另一种是“人的失格”。懂日语的朋友告诉我,日语中“人间”有两个基本释义:人;世间。它做“人”讲时,强调的是人的社会性。周作人当年写给鲁迅的信上说“大家都是可怜的人间”,这个“人间”就含有“在社会上讨生活的人”这层意思。

好吧,“人间”我就把它看作“具有(区别于动物性的)社会性的人”。那么“失格”呢?它恐怕也算不得地道的中文吧。后来看到了英译本的书名No Longer Human(不复为人),心里似有所动。及至看到译者在前言中的说明,更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其中这么说:书名直译的话,可以译作Disqualified from Being Human(失去做人的资格)。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