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部署教育强国建设重点任务时指出,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洪法表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意义重大而深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丰富内涵之一。“职业教育肩负着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任。职教战线应当充分认识《纲要》的政策内涵和要求,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先行者、引领者。”王洪法强调。

多措并举提升职业教育关键办学能力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此次《纲要》则指出“全面构建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永亮分析,回顾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历程,是一个由构建到完善再到基本成型的过程,更是一个由单一到综合、由低层次到高质量的内涵递进过程。“这次《纲要》的发布,是从‘高质量’的视角对‘体系’建设的一次新界定、新部署、新提升。”刘永亮说。

《纲要》对职业教育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任务。刘永亮认为,其中的两个关键词是“两加快”“两加大”,即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动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加大产业、财政、金融、就业等政策支持,新增教育经费加大对职业教育支持。

刘永亮表示,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经费投入方面确实还存在短板,《纲要》直面问题,规划了切实有效的举措,也明晰了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的特色发展之路。他认为,这是实现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

《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落实地方政府统筹发展职业教育主体责任,推动有条件地区将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到市县。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院长王伟说,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将在职业教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的统筹协调作用将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结合更加紧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师资水平和完善政策支持体系,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办学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王伟表示。

王洪法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关键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紧扣关键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开展改革,建立职业教育服务贡献度提升机制。他还建议,应鼓励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下沉市县开设分校(校区)、建立产业学院等方式,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助力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发展之道

《纲要》指出,稳步扩大职业本科学校数量和招生规模,建设一批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本科学校。

“我们可以判断,今后五年内职业本科学校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技能型大学的研究也要逐步提上日程。”王伟强调。

王伟认为,技能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研究型、应用型高校形成分类发展、协同作战的关系。这种分类不仅有助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还对推动职普融通、产业升级和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关键作用。

但综合来看,技能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技能型大学的发展仍存在“重研究、轻技能”的情况。王伟分析,目前对该类型大学发展的顶层设计还不充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发展平台搭建不足,社会整体认可度还有待提高。

截至目前,教育部批准设置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达51所,不过,全国尚未形成成熟的办学模式。职业本科与应用型本科如何区别,与高职专科如何区别;职业本科专业设置如何对标,人才培养如何定位……这些都是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当前,学校正以设置北京科技职业大学为契机,全力做好职业本科教育各项工作,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水平技能型大学发展模式和路径。”王伟透露。

为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职业教育还需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王洪法建议,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推动职业院校教师真下企业、真去实践,大力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建立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的教师评价机制,加大教学质量在教师评聘中的权重,扭转“重显性指标,轻服务贡献”等倾向,建立长周期积累评价机制。(记者 张盖伦)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