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至18日,由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组成的“良师E友”实践支队,共计22名成员,在指导老师皇甫丽英及支队长李果的带领下,前往北京与上海两地,开展教育科技领域的实践调研活动。该活动主要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并致力于探索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创新途径。
在北京市,“良师E友”支队先后访问了豆神教育、科大讯飞以及猿辅导三家企业机构,实地体验了人工智能与科技在教育产品中的创新应用,并深刻体会到了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领域带来的便捷与效率。同时,团队成员也敏锐地察觉到一些人工智能产品在隐私保护方面存在的缺陷,意识到这既是未来发展的挑战,也是促进行业发展的机遇。企业负责人坦承,人工智能产品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规范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转赴上海后,支队踏入徐汇区教育局。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众多 AI 教育企业纷纷瞄准徐汇,期望在此落地生根,开启教育创新实践。目前,已有不少学校引入 AI 技术,其中一些学校通过智能教学系统,根据学生的学习数据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内容,显著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一些学校则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作业批改,从而节省了教师的大量时间,使他们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性化辅导和教学之中。
项目负责人进一步表示,为顺应国家发展潮流及时代趋势,人工智能教育产品必须超越表面功夫,切实解决教育领域面临的实际问题。这些产品不仅应助力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知识,更应在培养学生思维与创新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番恳切的言论,为团队成员提供了理解人工智能教育在实际教育场景中应用与发展的新视角及方向,同时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教育所承载的重大责任与使命。
在华东师范大学,团队成员亲身体验了由该校研发的人工智能教育产品,感受到了高等教育科研力量为教育领域注入的新活力。在上海交通大学,团队成员扮演记者的角色,围绕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趋势等问题,对校内教育专家、一线教师及学生群体进行了深入采访。他们积极提问,认真记录,从多个维度收集了关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多元观点和宝贵建议,为后续研究与思考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团队成员深入了解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校园的实际情况,并与学生进行了交流,倾听了他们对人工智能辅助学习的看法。在松鼠人工智能教育公司,团队成员进一步探讨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创新模式和发展前景。
此外,支队也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参观活动,前往上海世博会博物馆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通过这次活动,队员们得以深刻体验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魅力以及丰富的红色文化底蕴。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中,汲取前进的力量,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动。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队员们的专业视野,更让他们在教育与科技的碰撞中,明晰了未来努力的方向。"良师 E 友"实践团队将携带着丰富的成果,继续在学术探索与实践应用的道路上不懈努力,致力于为教育科技的进步贡献清华大学的力量。(通讯员:林志曦 贾兴道)
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