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市井长巷,聚拢是烟火,摊开是人间。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井盖丢失、路灯损坏、占道经营等城市管理问题时有发生,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麻烦”,却实实在在影响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如今,随着“数字+网格化”的深度嵌入,城市管理开启了“精准绣花”模式,以独有的智慧与力量,为人间烟火增添了一份秩序与安心。

近年来,习水始终牢记“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治理理念,坚持党建引领、创新增效、社网聚能、科技赋能,通过科学划分服务网格、明确服务内容、落实奖惩办法等措施,初步探索出一条“1+N”网格化和“数字智能化”双轮驱动的城市管理新路径。


城市管理服务岗亭搭建“群众与网格员点对点交流”平台。

所谓城市管理“1+N”网格化模式,即指若干个单元网格中,一名网格员+“N种”监管职能的有机融合。主要通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明确网格工作职责及内容,推动城市管理力量向网格汇聚,形成监管合力。在城市管理治理中植入“管家”理念,对城市进行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

城市“蓝管家”桂先凤是九龙街道新华社区的城市管理“1+N”网格员,主要负责服务网格内巡查、劝导、处置、上报等工作。“平时工作中,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会到现场处理,如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也会及时上报‘1+N’网格化指挥中心。”桂先凤说。


桂先凤日常开展排查工作。

在347.5平方公里的城市区域,以“县城区、街道、社区、路段”四个层级为划分标准,共设有278个网格;139余名网格员穿行于城市车水马龙和背街小巷之间,解民忧暖民心,把城市管理服务工作延伸到城市末梢。

社区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近年来,习水综合行政执法局高度重视城市管理工作,建立了“城管+社区”联动处置机制,在18个社区均设立“1+N”网格化办公室,打造出虹顶社区、丹霞社区、新华社区、四坪社区4个党员先锋示范网格,并在每个单元网格统一张贴城市管理“1+N”网格化公示牌,推动“城管进社区”工作走深走实;同时,将支部建在网格上,组织在职党员干部每月到社区开展网格服务,全力推进“党建引领·助推1+N示范网格”创建活动,持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


习水城市管理“1+N”网格化指挥中心全天候受理城市管理问题。

杉王街道虹顶社区居民王女士,在街道路口发现下水道井盖破损和小区垃圾裸露等现象,尝试拨打了小区宣传栏上的“网格员巡查公示牌”电话。“一开始也只是想试试,没想到网格人员迅速就解决了反映的问题,他们的速度和行动让我很满意!”王女士笑着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常住人口迅速增长,粗放、分散、低效的传统城市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新要求,而“数字智能化”的服务平台,以其精准性、高效性、联动性等特点,重塑城市管理格局,推动城市管理迈向精细化、智慧化的新台阶。

“你有一条新案件到达,请注意查收。”


接到群众反馈电话后,相关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现场对问题进行处理。

在习水城市管理“1+N”网格化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对网格员上报问题及时受理,通过系统平台交办到设施所,不时,便会有专门人员到现场维修。

该指挥中心全天候受理网格员系统上报、投诉举报、各级各部门转交办等城市管理问题,通过“遵义市网格化指挥协调系统”交办到职能部门。全链条的闭环模式,全数据的精准分析,推动城市管理“无纸化”办公进程,为管理手段多样化提供信息支撑,实现科技赋能带给城市管理工作的高效便捷。

同时,城市运管服平台及“智慧城管”APP,能全面采集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等基础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数据共享、集成运用等方式,科学调配城市管理资源,推动指挥调度智能化、精细化、精准化。

2024年,通过城市管理系统上报的20.4万余件城市管理类问题都已全面办结,办结率达100%。网格员自行排查处理城市管理问题19.8万余件;网格员上报、社会公众举报交办部门处理6067件。城市管理12345热线共计1251件,回复1247件,满意1139件,4件在期限内办理中,各项工作取得有力成效。


网格员穿行于城市车水马龙和背街小巷之间,解民忧暖民心。

“我们将全面深入推行‘1+N’网格化管理模式,充分利用科技赋能让城市‘治理’变‘智理’,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的全覆盖监管;同时,依托智能平台,实现各类城市数据的汇聚、共享、应用,通过高密度的网格巡查,消除因硬件设施覆盖不到位造成的智能监管盲区,让城市管理更聪明、更智慧。”习水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说。

展望未来,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持续赋能下,城市管理更新提质,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数字绣针”不停穿梭,一幅“清明上河图”的美丽图景在习水城区徐徐展开。(文/刁苓沙 图/受访单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