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海峡时报》2月1日文章,原题:远离家人过春节 2024年,为庆祝我在澳大利亚珀斯度过的第一个春节,我和我的爱尔兰裔澳大利亚伴侣以及他的成年子女们在一家中餐馆共享了丰盛晚宴。珀斯每年1月气温通常高达35摄氏度,即使开着空调,餐馆里依然闷热。餐桌上摆着龙虾面、猪蹄和鱼生,我给每个人都发了红包。即使与新加坡的亲人相隔千里,我仍希望能在这个新的家乡建立一些春节传统。看着他们满脸汗水却耐心陪伴的样子,我心中涌起一股感激之情。但我也意识到,其实不必挤在春节人潮中和数多华人争抢餐馆座位。



又是一年,蛇年悄然而至。今年因宠物犬麦迪要做手术,我未做任何春节安排。这时伴侣的儿子发来短信询问:“今年有春节安排吗?”这让我为自己竟需他人提醒筹备年夜饭而惭愧。我回电告知将在家中简单聚餐,并准备象征富贵的鱼生沙拉。
珀斯这座多元文化之城,农历新年不仅是华人的庆典,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尼等居民都参与其中。作为新移民,我试图在这里建立一些维系文化根源的仪式感。父母当年从中国移居新加坡后,始终坚守春节传统。团圆饭是年度盛事,母亲会提前采买烧鸭烧鸡。随着父母年迈,团圆饭日渐简化。双亲离世后,我们兄妹延续火锅聚餐传统,但亲人散居海外让团圆成为奢望。
春节不仅仅是与家人团聚的时刻,也是一个让人思考“家”的意义的节日。我在新加坡长大时,对家庭的概念非常传统,血缘关系是家庭的纽带,社会政策也围绕这种家庭模式制定。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在珀斯展开新生活的我,逐渐接受与血亲相隔千里,并开始与澳大利亚的“家人圈”有了羁绊。除了伴侣和宠物犬,合租伙伴也逐渐成了我们的亲人。我意识到,家人不只是那些有血缘关系的人,还有让你产生归属感的人。家庭形态可以千差万别,传统的核心家庭模式或许是许多人婚姻的理想形态,但它并不必然等同于幸福。在一些看似“正常”的家庭中,可能隐藏着忽视、操控甚至虐待。
近年来,新加坡的家庭政策也变得更加包容。2022年新加坡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发布《为家庭打造的新加坡2025》,明确支持低收入、离异、单亲、特殊儿童等各类家庭,承诺“每个孩子不论父母婚姻状况,都享有教育医疗保障”。这意味着,新加坡正迈向一个更加多元化和包容的社会。在这个春节,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愿我们都能珍惜身边的人,也为那些无法与家人团聚或在家庭关系中挣扎的人送上温暖的祝福。(作者蔡美芬,朱迪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