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菁kids上海 (ID: Jingkids_Shanghai)

文丨星一 编丨Thea

我11岁的女儿一直是住校,某天她周末回家哭哭啼啼地跟我说:她在课堂上看小说,结果书被老师收缴了。

作为一个曾经在生物课上看徐志摩诗集、后来也学得不错的文科生,我不以为意地说:没关系,看小说可以,但不要在课堂上看,下次注意就行。

结果她哭得更厉害了,说:“我看的是男男小说!”

所谓“男男小说”,专业名称叫“耽美小说”,是网文的一种,主体内容就是关于美型男人之间的同性恋爱故事,有时候也会结合悬疑、刑侦、仙侠等多种题材。很多热门影视剧都是改编自中文网上原创的耽美小说,不少动漫更是以此为题材收获了海量拥趸。

只是,对于看耽美小说这事我还没啥反应,孩子先大哭了一场,好像隐隐觉得自己“没走正道”,担心被老师批评。

但我本人是研究文学出身,不仅看经典文学,同样也看了大量的网文——我在想的却是:

到底什么是“少儿不宜”的书?它们真的不能让孩子读吗?

如果孩子不可避免要接触这类书,家长有没有办法给予正向引导?



什么是“少儿不宜”的书?只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它首先是指的不符合孩子语言能力和认知层次的书,比如幼儿园的孩子读三国,或者一年级孩子看《万历十五年》……

“不宜”的原因在于“超前读书”容易消减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让孩子对阅读产生畏难情绪。

尤其是中文和英文不一样,没有成体系化的分级阅读,这也会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在阅读路上步履维艰。

当然,现在随着出版物的级别细分,有不少大部头名著都出了青少年版、甚至幼儿版。

但这些简化版、普及版的著作主要是出于让孩子丰富识字量、了解基本情节、知道文学常识的目的,难免会牺牲作品本身的美感与深度。

因此更合适的做法还是让孩子多读读契合自己年龄和兴趣的作品,让时间和耐心为阅读成长的这段最初旅程铺好路。

相对这一类书而言,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少儿不宜”则是指的涉及血腥暴力、性描写、恐怖刺激类的图书,对于心智尚未发育成熟、三观尚未建立的孩子而言可能会造成不小的心理冲击。

这个问题其实不只关乎读书,也关乎孩子能接触的其他影视作品。比如去年上映的《异形》就吓哭了好几个孩子,以至于电影院贴出公告,请家长谨慎带孩子观看。

而我女儿看的耽美小说也属于这一类,其“少儿不宜”的点主要有两方面:

  • 第一是“非主流”的性向和情感表达;



  • 第二是作为言情小说难免会有的对亲密场景甚至是性行为的描写。

但是就我本人的阅读经验而言,国内这一类小说其实与我们所谓的“通俗小说”有大量重叠交叉的地方。

因此其中不乏武侠修仙、校园励志、架空历史、刑侦悬疑、推理科幻等各个原本属于“通俗文学”的类别。

比如获得星云奖最佳长篇奖的《小蘑菇》就是一本描写末日世界的科幻小说,但它同时也是耽美小说。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本书宏大的想象力、深刻的人性探讨以及宛如电影画面般的场景刻画——如果家长因为“耽美”二字便不让孩子阅读,未免可惜。


从文学的角度来看,部分网文作品拥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澎湃激烈的情感冲突,还有很多经典文学不具备的别出心裁的设定,这些都能使他们跻身“文学”殿堂而毫无愧色。

如今十几岁的孩子为之着迷,就像我们当年痴迷于金庸古龙的武侠一样,这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还有一类被不少家长看作“少儿不宜”的书,就是一些在他们眼里“没营养”或者“毁三观”的书,比如很受小学生欢迎的《装进口袋里的爸爸》系列、引发争议的曹文轩作品等。

这一类和上文说的第二类相似:或许是有“不宜”的地方,但也有更多不可忽视的亮点。

比如一些贴近校园生活的、搞笑幽默的故事,看上去没有“文以载道”、不能给予孩子什么知识干货,但读书本来就应该是快乐的事:

那些符合孩子认知和兴趣的、能唤起他们共鸣的,才能构建起孩子对于阅读最初的美好印象。

就像追逐嬉戏、无忧无虑本来就应当是属于童年的快乐,一直玩耍固然不可取,但“游戏”本身带给孩子的乐趣和意义也是无可替代的。


那么面对以上这三类“少儿不宜”的书、尤其是那种过度“成人化”的书,我们该如何引导孩子去接触?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先调整我们作为家长的认知:尊重并相信孩子的判断力——他们并不是来者不拒、什么都“吃”的。

这首先体现在对符合孩子心智的书籍选择上,孩子也许还不能说出什么道理标准,但已经能够凭直觉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比如我在女儿六七岁的时候给她推荐《哈利·波特》,她看了几页觉得没兴趣就放一边了。

过了一年多,她偶然看了一部相关电影,突然来了兴趣,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把这个系列的书反复读了好几遍,成为了货真价实的“哈迷”。

后来,她在图书馆看到打着“中国哈利波特”旗号的小说,却吐槽说完全读不下去,因为“都是模仿人家的角色、情节,完全是山寨的”。

在大脑发育和心智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的直觉会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引领他们“下意识”地去读或者不去读一些书。

此时家长可以先尝试尊重和包容孩子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再提供自己的意见。

这些意见最好是有理有据、而不是家长凭空揣测的,这样更有利于孩子“有样学样”、最终建立起自己的读书标准。

而对于那些有过度成人化描写、或者价值观比较小众的作品,我的做法就是毫不避讳、直截了当地告诉孩子这些现象是什么、意味着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对待。


比如我女儿看的一些动漫中也有“耽美”情节,我就会和她一起讨论“同性恋”这个现象,以及这些活在“二次元”的人物角色和现实有什么差异;

还会告诉她目前社会主流对此的看法,会帮她分析这些情节到底为什么令人“上头”……

如果我们带着“分析”而不是“评判”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书,就不会随意贬低孩子的阅读“口味”,而是在理解他、肯定他的基础上再去引导。这会大大降低孩子的抵触心理。

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带孩子“有意识”展开一些比较,比如把题材类似的文学名著和通俗小说、网络小说做一些对比,看看人物设定、情节设计、场面描写上有哪些有趣的差异,从而让孩子能自己体会到网文的“套路”。

这就像带孩子吃大餐和吃快餐,他们也许图一时痛快会选择快餐,但慢慢也会意识到大餐的漂亮摆盘、丰富回味和充足的营养。

要知道,内在认知永远比外在的说教更能影响孩子的行为。


至于带有性描写的书,其实在我国当前的出版审查机制下几乎是不存在的。

在青少年性教育普遍提前的当下,仅剩的一些内容反倒可以作为案例来引导孩子,家长也不必过度担心了。

总结下来,当孩子上小学以后,我们就可以适当开放“阅读选择”的权力,让孩子能遵循天性与直觉去打开书的世界。

更重要的是,允许他们“挑挑拣拣”、“半读而废”,因为“尝试”本身就是最积极的探索。

对于青春期前后的孩子而言,他们更容易受到同龄人影响去选择书籍,难免会因为猎奇或从众心理接触到一些比较另类的作品。

但正如前文所说,家长对此可以保持开放心态,为孩子提供一个平等客观的视角去看待这类书籍,肯定亮点,发现缺陷。

这样的理性视角,可以让孩子从对某类书的“迷恋”转变为“理性看待”。读书与处事,其实皆同此理。

文本作者:星一,美国索菲亚大学心理学硕士;人文、教育、心理跨界研究者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