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治春秋》第一卷(2024年春),吴俊、张全之主编,上海交通大

第一卷目录

首发卷致辞吴俊

名家访谈

立雪程门薪火传

——莫砺锋教授访谈 莫砺锋 黄伟豪

学术致辞 · 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专辑

“鲁迅精神与上海城市品格”学术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董炳月

鲁迅喜不喜欢上海

—— 一种地域文化的观察 刘勇

鲁迅精神对提升上海城市品格的启示 刘国胜

鲁迅眼中的上海人 王锡荣

鲁迅和他身后的上海

——鲁迅与上海文化关系断想 张全之

学案追踪

“历史”底蕴与“重写文学史”理论旅行的国际视野

——贾植芳与20世纪80—90年代的上海文学批评 汪静波

古典新义

《玉篇》发覆 吕浩

汉文佛典随函音义衍变史管窥:写本时代(一)

——《金光明最胜王经》随函音义探源 马进勇

是故恶夫佞者 潘星辉

浅析朱子之诗学人格及诗艺思考 陈酌箫

文学人类学

人类长寿神话:现实与虚拟现实 叶舒宪

探索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基因

——从哈克文化玉石器发现的意义谈起 唐启翠

审美新场域

数字人文新场域 :神话幻想驱动下的元宇宙 梅雪容

历史现场

民刊《今天》新诗的传播与阅读 张志国

创意写作

非虚构与非虚构写作工坊模式与特点 谭旭东 龚然)

规训与倦怠

——解读麦尔维尔短篇小说《抄写员巴托比》 郑小驴

书评

哲学鲁迅研究的新地基

——从《阿Q一百年》说开去 曹禧修 寇爱艳

编后记张全之

稿约


《文治春秋》第二卷(2024年秋),吴俊、张全之主编,上海交通大

第二卷目录

名家访谈

形式语义学可以为汉语研究做点什么?

——潘海华教授访谈 潘海华 陈莉 祝诗琪

学术致辞 · 刘勇专辑

在“新时代海洋文学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与发言 刘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与现代文学学术传统的生成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3年度优秀论文颁奖礼暨“学科传统与守正创新”《丛刊》编委座谈会上的致辞 刘勇

诗歌从来都不是用来研究的

——在“中国新诗与中外诗歌传统国际学术论坛”开幕会上的致辞 刘勇

文学经典与文化传播的双向建构

——在“中国文学经典化与中华文化传播世界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与发言 刘勇

直面现实,更要直面未来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刘勇

古典新义

汉文佛典随函音义衍变史管窥:写本时代(二)

——《金光明最胜王经》随函音义衍变史之写本时代 马进勇

对日本藏《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伪卷的再研究 肖瑜

孟浩然浙西行旅考辨及其诗歌意涵 苏勇强 林丽思

论《鹖冠子》的文学 雷欣翰

审美新场域

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时尚审美表征 连晨炜

史料与阐释

张爱玲前期文学创作不同版本举隅 陈子善

谁更可能翻译了《天鹨儿》?

——兼论鲁迅、周作人与《女子世界》之关系 乔丽华

历史现场

共和国教育视域下的中国当代文学 李宗刚

学术译文

迈向失落的世界主义

——关于“世界终结”的论述 马里亚诺· 西斯金德著 江佳月 魏可人译

学案追踪

学术话语体系的一种自觉建构

——“汉语新文学”概念再考察 杨青泉

近代词人谱牒之学再检讨

——以《夏承焘年谱》一九四○年八月条为线索 王贺

书评

作为方法的“关系”

——评齐晓红著《文学、语言与大众政治》 向吉发

编后记张全之

稿约

首发卷致辞

吴俊

上海交通大学自南洋公学创校起,就重古今中外文化的学术研究和现代传承。百余年之后,薪火相传,人文学院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新时代中国大学文学教育、文学研究和人文综合科研的鲜明特色,特别是已经充分体现出了崭新的、生机勃勃的成长态势。


《唐文治集》

学术论丛的创设,既是科学研究体系性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科研成果发表的主要平台,体现的是主办方的学术观念和学术意志。

《文治春秋》即为缅怀、承传唐文治校长的文史学术贡献,追慕一代教育大家对于中国大学现代化建设的事功伟业,进而促使反躬自省,明确我们在当今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

《文治春秋》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创设主办,旨在以中国语言文学研究为中心,兼顾一般文史学术。内容上既以本土、传统资源的更新再创为本,也重文明互鉴、融汇世界学术;推崇高水平研究成果,鼓励新学术、新思想的探索。春华秋实,学术绵延,《文治春秋》一年两卷,各以春秋卷名之。今起面世,期待学界同人垂注。

21世纪以来,中国人文学术在自主知识体系、学科更新和话语权的高水平建设、高质量提升方面,正在国际学术领域不断产生出强有力的挑战影响和引领作用。在肇始南洋的历史延长线上,面向广阔的未来,我们与《文治春秋》携手同行,脚踏实地,走向无穷之远。

2024年5月20日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稿 约

《文治春秋》是由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和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主办的学术论丛,每年出两卷,2024 年开始出版,由吴俊教授、张全之教授担任主编。

《文治春秋》旨在深耕人文及相关跨学科研究领域,推动中国语言文学及相关人文学科建设,传承文化精华,启迪思想智慧,培育青年人才,汇聚科研力量。

《文治春秋》的内容主要包括原创性研究和文献类发掘研究,涵盖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学批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和美学、民间文学和艺术遗产、创意写作、理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等学科领域。


《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

《文治春秋》竭诚欢迎海内外同仁不吝赐稿!赐稿者敬请遵循以下学术要求:

1.《文治春秋》为正式出版物,请勿一稿多投;作者文责自负,编辑部有权对文章进行规范性删改;作者不愿意文章被删改的,请在文章末尾注明。

2. 来稿选用实行编辑部初审与外请专家评审相结合的审稿制度;除特约稿件外,来稿请勿寄给个人;投稿作者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内没有收到录用通知,可以自行处理。

3. 来稿以学术质量为唯一标准,长短不拘,长篇文章或书稿可以连载;所有引用文字必须准确核对可靠版本原文,注明准确出处;文章发表后即付稿酬。

4.《文治春秋》不收任何形式的审稿费和版面费。

5. 文章引文格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执行。

6. 编辑部联系方式:

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220室《文治春秋》编辑部(邮编200240)

电子邮箱:

Wenzhichunqiu@163.com

本邮箱为唯一接受投稿的邮箱。

7.凡投稿者,均视为同意上述约定。

《文治春秋》编辑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