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明确针对行政检查事项多、频次高、随意性大等突出问题,加强依法行政,确保行政检查于法有据、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精准高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在各地具体实践中,北京自2024年7月起率先在全国启用“一码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机制,大幅提升行政检查质效。这项改革用一个二维码整合企业多项检查内容,表面上看是流程优化,更深层次体现了政府服务中的温度与关怀。“一码检查”直击企业痛点。过去,多个监管部门重复检查,常让企业疲于应对,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碎片化”监管不仅增加了企业负担,也让行政效率大打折扣。“一码检查”通过整合检查事项,严格行政检查标准、程序,减少重复性和冗余性,把时间还给企业,使其能集中精力专注发展。这种便利,正是基于企业实际需求的服务创新。
“一码检查”彰显了政府服务理念的转变。传统监管思维中,企业被视为管理对象,检查更多代表约束。而“一码检查”以“向前一步、超前统筹”的思路,使监管更加高效精准。通过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提升监管透明度和协同性,让企业清楚知道自己需要配合和改进的事项。这种尊重与信任,体现了服务型政府的温度,也增强了企业发展信心。
“一码检查”折射出优化营商环境的决心。这一制度不仅是工具创新,更是多部门协同与数据共享的深度变革。通过高效运行机制,政策得以真正落实到企业经营的“最后一公里”,避免改革停留在纸面上。这种务实态度,为政策长期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温度仍需延续。如何确保检查事项实时更新、数据准确无误?如何在技术之外进一步加强企业对政府的信任?能否解决这些新问题,将决定“一码检查”能否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优化营商环境并非靠政策堆砌,而应从企业需求出发,以“少干扰、多支持”为核心,精细化管理。各地若结合自身特点,将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相结合,推广“一码化”管理模式,将有助于更高效解决痛点,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实现监管与服务并重,进一步释放经营主体活力。
小小二维码,承载的是对企业的深切理解与支持。这份温暖,不仅便利了企业,更为优化营商环境增添了厚度与广度。传递这份温暖,便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注脚。(作者:韩秉志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