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时代的楷模,也是你我身边的中国好人。他们的故事,如同亿缕温暖而明亮的阳光,照亮心灵的每一个角落,给予人们希望和力量。见贤思齐,让我们追光前行,共同书写社会的美好与和谐。

——编 者

奔跑在“天路”上

乔 栋

小年时节,49岁的葛军刚参加完职工大会,就踏上了去往青海省茫崖市的路程。从格尔木出发时,太阳正西偏,阳光从斜45度照进车内,人如同身处烤箱,晒得无处躲藏。葛军一撇嘴,露出一颗还没来得及补上的门牙:“这条路,起码能睡得着。”

那条“睡不着”的“天路”,葛军一走就是11年。“从格尔木市区到唐古拉山镇,每周一次,风雨无阻。”葛军的脸色黝黑,说起那段时光,如同在摩挲自己的青春。

在葛军35岁正值壮年时,格尔木邮政公司开通了这条去往近500公里外唐古拉山镇的线路。“当时我们单位女职工比较多,那条路难走,又是高海拔地区,很多人不愿意去。”葛军一股责任感油然而生:“我愿意去!”

孩子那会儿刚出生,家人也劝阻,但葛军还是驾着车出发了。南山口、纳赤台、昆仑山口、五道梁、风火山、二道沟,每个地方,都是自然地理的极限环境。第一次出车,葛军就陷了车。“得亏有十几个好心牧民,帮我推了出来。”

前不久,我重走了一遍葛军的来时路。冬天的可可西里风光独特,月亮挂在玉珠峰顶,藏羚羊、野驴成群奔跑在雪山下,但“炮弹坑”“搓板路”颠得人难以招架。更难的是海拔在4500米以上,每走一步都需喘匀,血氧常常低于75。11年,这条路葛军跑了14万公里。“现在短视频发达,我经常看到109线上有人缺氧、陷车,我就在想,那些年我一个人是怎么过来的?”

葛军还记得,他根据唐古拉山镇一个模糊的村名,辗转找到了那间铁皮房,收件人巴珠拆开快递后热泪盈眶;他还记得,冬日里牧民扎娅家1岁的孩子突发高烧,他驾车在黑夜中疾驰,在天亮前送到医院;他也记得,有次在回去的路上由于靠窗吹风,左侧肩周炎再犯,疼痛的他赶到格尔木的医院时,撞见了正在打点滴的妻子,两人眼神错愕……“我俩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她知道我的艰苦,我知道她的付出。”

2022年,结束了11年的“天路”生涯,葛军改跑由格尔木到茫崖市的专线。戈壁的冬天,是一望无际的褐赭色。倚着巍巍昆仑西行,近500公里路程漫漫。3年里,葛军有足够长的时间来熟悉这条路:中灶火、乌图美仁、老茫崖、黄瓜梁,“这条路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参照物。”举目四望,除了烈日和闪烁在戈壁中的“云母”,百公里再无人烟。

坐在车上,我鼻血直流。“这边太干了!”葛军利索地靠边,将随身携带的毛巾打湿,“啪”一下拍在副驾驶座前面。“到了茫崖宾馆,第一件事就是打湿毛巾,记住不要拧,直接铺在床头。”在青海省这条西端线路上,葛军摸索出了一个“土办法”。

茫崖,地如其名,被称为“中国最孤独的城市”,方圆300公里内没有其他城市。但葛军享受这份孤独:“和去往唐古拉山镇的路不同,这边野生动物少、路更平坦。”今年,他打算带着妻儿去湖南长沙过年——“孩子每天都把新衣服拿出来美美地比画,就等着穿给奶奶看呢!”

“你在青藏线上跑了那么久,现在跑茫崖的这条路同样艰苦,没有想过常驻格尔木机关上班吗?”葛军摇摇头,吐出几句话:“得与失如果想太多,就不可能把这条‘天路’跑下来。我现在很喜欢茫崖这条线,说实话轻松多了,虽然动物少、雪山少,但正如茫崖的同志和我说的——‘荒凉但热爱’‘孤独且自由’。”

连心桥,暖人心

陈必文 陈 怡

元旦刚过,国网四川电力成都高新连心桥党员服务队又收到一面锦旗。褐红色的锦旗上,烫金字写着:“连心桥,平民百姓的幸福桥”。这是芳草西一街4号院4单元居民们送来的,感谢一次特殊的抢修。

芳草西一街4号院属于老旧院落,4单元住的许多老年人,迫切想加装电梯。可在装电梯时,电梯基坑下面遇到了错综复杂的电缆线。不处理电缆问题,电梯无法安装。静默的基坑一时成了影响居民进出的“心头大患”。计无所出,一个抢修电话打到了连心桥党员服务队。

副队长樊金柱带着队员们立即到场,在狭窄空间中仔细勘察研究,分析每一条电缆的走向和连接情况,探讨制订解决方案。第二天,他们给电缆做了位移,还装上了电梯的接电表箱。电梯可以安装了,也有电用了!

居民们合计给连心桥党员服务队送来锦旗和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信中说,连心桥党员服务队为小区居民解决了一桩“压在心里的难事”。

年味渐浓。连心桥党员服务队队员陈浩然和吴谨轶跟着聂坤元,走进了芳草街蓓蕾西巷3号院。聂坤元2012年加入党员服务队。这条路,她不知走了多少次,跟回家一样熟悉亲切。他们一口气爬上三楼,按响冯道纯老人家的门铃。

92岁的冯道纯打开门,像看见儿女回来般欢喜地招呼:“小聂,你们来啦!快进屋!”

“冯爷爷,快过年啦,我们来看看您和奶奶!”冯道纯和90多岁的老伴刘凤和见到他们来,就打开话匣子说个不停。

冯道纯曾在核工业领域奋战38年,他讲起自己胸前佩戴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纪念章,说起对核聚变商用化的期待,对以后去月球火星旅行的憧憬……他夸连心桥党员服务队获评“时代楷模”实至名归:“你们做得很好!”

聂坤元认真听着,她明白,他们帮扶的老人,有不少子女不在身边,有时候,倾听就是最好的陪伴。

这边融融地交谈,那边陈浩然和吴谨轶拿出电笔,逐一检查每个房间的插座、家用电器、电源线。经过厨房窗台时,陈浩然的电笔发出“嘀嘀”的报警声,同时闪起红光。有漏电!仔细查看,原来是灶台排风扇电源线的接头处被油渍腐蚀了。陈浩然从包里取出随身携带的电线,用电钻从木窗棂上钻了个孔。穿线、剥线皮、新接、绝缘带缠绕……很快就将走线换成了窗外的上走线,这样线路再也不会受灶台油污的影响了。

随后,他们还帮冯爷爷把刚洗的毛毯晾上。毛毯有点大,两个人联手才把它晾到阳台的晾衣杆上。这对右脚安装义肢的冯爷爷来说还真不容易做到。

他们常觉得这些都不是多大的事,但做好了,还是很有意义。有老人生病不愿做检查,儿女们请连心桥党员服务队的同志去劝说。有的老人外出时,把重要的证件和钥匙交给连心桥党员服务队保管。

忙完手里的活,聂坤元几人向二位老人告别。一直坐着的刘凤和奶奶突然站起来执意要送送。她把手搭在一个有滚轮的架子上,一步一步地把队员们送到门口。

天放晴了,阳光穿透云层,斑驳地洒在人们身上,暖暖的。

砺剑海天

铁 流 茆 琳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这首唱响一个时代、至今还在传唱的《军港之夜》,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一幅大海、军舰、水兵的画面。南昌舰航行时,也是这样一幅壮丽的画面。只见它在辽阔的海面上犁出一道壮观的浪花,天空湛蓝如洗,偶尔有几只海燕飞过炮身,掠过舷窗。

南昌号驱逐舰是首舰,是领衔舰,长近180米,最大宽度超20米。其高度如果以米计算还不够直观的话,那接近15层楼高就更具象化了。它巍峨雄壮,高大威猛,如利剑立于海天之间。当年海军成立伊始,首任司令萧劲光大将赴刘公岛视察时,是坐着一艘渔船去的。这些年过去,携带多型导弹、攻守兼备的万吨驱逐舰一艘、两艘、数艘陆续下海了,老百姓的话最形象:海军在下饺子了。

海军的装备日趋先进。当众多舰员来到船厂接舰的时候,南昌舰还被巨大的罩子盖着,官兵们哪识得庐山真面目。研制专家告诉大家,大驱是咱们自主研制设计的,集高精尖技术于一身,能打能守,是航空母舰的“带刀侍卫”。官兵听了,都一脸向往,可心里也敲起了小鼓。时任舰长号称“铁血舰长”,曾率舰执行过也门撤侨任务。政委思想工作也很过硬。舰党委提出了一个响当当的口号:出厂即形成战斗力。舰上就势提出“合心、合力、合拍”,大家很快就拧成一股绳。第一艘新型驱逐舰将被命名为“南昌舰”。南昌是人民军队诞生之地,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分量和使命,怎敢有丝毫松懈?舰上就势发动官兵出对联,赵子军出了上联:英雄城、英雄舰、英雄兵。大家纷纷叫好。贾晓军片刻就对上了下联:第一枪、第一舰、第一人。大家在板房里,热烈讨论着。月亮也被感染了,透过窗户把一缕清辉镀在了他们的脸上。

舰长提出不能等着军舰竣工再训练。有的新战士连撇缆都不会怎么行?要早上手,上了就能训练。看大家一时不解,舰长进一步明确意图:画舰训练。区队长马宗伟带着战士连夜在宽敞的走廊里画出了甲板,又一一标出战位,两边的宿舍都贴上了“集控室”“对空”等部门的字样。操纵杆就用扫把杆来替代。正是酷夏,官兵又在不隔热的板房里训练,可谓火上加火、热上加热,几个来回下来,脚下就是一片片汗水。

终于上舰了,面对庞然大物及先进设备,一些人兴奋之余,心底也有一丝恐慌。新舰仅舱室就有近千间,如走迷宫一般,一不留意就找不到出口了。部件逾万,线缆差不多就有1000公里。如此之多,又如此陌生,在无“部署表”、也没“训练大纲”、更无“可参考之物”的条件下,官兵几个月就摸遍摸熟了,由按图索骥直到印在心底。他们仅优化建议就提了几百条,原理图绘就了几千套。2019年4月23日,南昌舰领衔水面舰艇,在海上接受检阅,给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待到朝霞映红了海面,看我们的战舰又要起锚”。此刻,南昌舰静静停泊在码头边,它和全体官兵随时准备着去执行新的任务。那时,大舰奔向大海,沐浴在新年的一片朝霞里。

海港画卷

高 方

黄海之畔,海风在港口穿梭,汽笛声绕港不绝于耳。世界最大型的集装箱货轮——“现代鹿特丹”轮,正在靠泊中国山东青岛港。偌大的码头空无一人,一场见证世界港口最高装卸效率的智能化作业,即将开启。

只见高空处桥吊舞动机械臂,五颜六色的集装箱被源源不断地抓取出舱,无人驾驶的码头导引车穿行于堆场内,将运抵的集装箱精准堆码、有序摆放,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

站在船头的外国船长赞叹道:“跟看科幻片似的!”

这一切繁忙之景,被站在港内办公楼窗边的张连钢尽收眼底。他脚下的大楼里,超级电脑正在以每秒上万次的计算运转,精确调度每一台设备到达最佳工位。

回想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青岛港正筹建亚洲第一个全自动化码头。

一份白底黑字的项目责任书摆放在会议长桌上,集团领导询问张连钢:“要不要接此重任?”张连钢斩钉截铁地回答:“当然要接!”他顾不上自己刚经历一场大手术,身体还处在康复期,火速召集几名技术骨干,成立了连钢创新团队。

可是立项之初,项目组成员连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于是大家决定到国外考察。谁知道到了国外,一切却出乎意料。国外同行“连捂带盖”——只能走马观花地远望,不准下车,不准拍照。

这趟考察没有学到“真经”,却激发了整个团队的志气。回国后,张连钢在会议室的白板上写下:一定要自主建设属于中国人的全自动码头!整个团队夜以继日,流程测试案例编写了7000多个,反复测试达10万多次。

高负荷的工作让经历过大手术的张连钢经常低烧,虚弱得走个五六百米就要停下缓缓。有一次,同事看到张连钢靠在椅背上,拿毛巾不停地擦着虚汗,掀开衣服查看身上的紫癜。可是刚才在会议室,他明明激情澎湃地参与研讨啊。

就这样历经三年半,当一个个难题变成施工图纸,自动化码头的建设终于提上日程,这又是另一场精益求精的挑战。张连钢曾经举例说,码头里有几百个井盖,没有一个井盖建在车道上。

2017年5月11日,万众瞩目的时刻到来了。控制中心一声令下,桥吊、轨道吊快速运转,箱起箱落间,机械臂在空中划出一道道曲线。大家屏住呼吸,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桥吊单机效率达到26.1个自然箱每小时,创世界最高开港作业效率!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诞生了!

夜晚,张连钢独自登上港口的眺望台,任凭海风吹拂脸庞。自动化作业区黑漆漆一片,各类机械正在自动运转,他静静感受着这科技的力量。

“就算一颗螺丝钉,也要国产化。”紧接着,连钢团队又提出了新的目标——真正的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2023年底,一座从硬件到软件、从装置到系统全国产化的码头正式投产,并不断刷新着自我保持的世界纪录。

临近春节,静静的海港依然装卸繁忙。这是海港人眼中最美的图景——装载各种货物的大船频靠,海浪拍打着巨轮魁梧的身躯,为它们披上远行的衣裳。中国港口联通着世界,澎湃的浪潮跌宕着奔向远方。

茶香十里

田豆豆

“桂梅奶奶好!”

“新年好啊!”

“您老身体还好吧?”

临近春节,在湖北咸宁通山县藕塘村,要说谁家最热闹,当然要数“凉茶奶奶”徐桂梅家。在外工作、上学的孙子、曾孙都回来了,四世同堂,腊肉飘香。街坊邻里家的年轻人回来了,也跟着长辈来桂梅奶奶家串门探望。

农历小年这天,冬阳和暖,村里的书法爱好者郑福前带着笔墨纸砚,来帮桂梅奶奶写春联。白发苍苍的徐桂梅坐着轮椅,被儿子推到院子里,一边晒太阳,一边看郑福前在小方桌上挥毫泼墨:“百岁年华春不老,万钟福善日常新”,横批:“淑气满堂”。“写得好!”大伙儿啧啧称赞。随后,大伙儿张罗着把大红的春联贴到徐桂梅家的大门上。“谢谢啦!喝点热茶!”96岁的徐桂梅笑容满面,招呼大家喝茶。氤氲的热气伴着茶香,萦绕在这农家小院里,烘得人心里暖洋洋的。

这茶香,飘了36年,沁润了无数人的心田。

从五湖四海返乡的游子,路过装满童年回忆的厦铺河,穿过崭新的石湾大桥,刚到桥下,便能看见一座造型古朴的凉亭,朱红牌匾上“桂梅亭”三个字十分醒目。这就是徐桂梅坚持36年为过往路人提供凉茶的地方。每年3到9月间,徐桂梅每天都会在家煮一桶凉茶,提到这里免费给过往行人饮用。从60岁到96岁,时光染白了她的头发,年岁拖慢了她的步伐,但她一直乐此不疲。

徐桂梅所在的村子是周边几个村村民出山的必经之地。早年间,村民出门一趟少说要走十里路。“要是赶路途中口干时能喝上一杯茶,心里别提多舒坦了。”将心比心,徐桂梅慢慢萌发了送茶的念头,“走到中途口渴了,去别人家讨吧,面皮薄的人开不了口。要是有人及时送上一壶茶,那多好。”这么一想,便这么做了。

炎炎夏日,嗓子“冒烟”时,人们走到“桂梅亭”,总能喝到桂梅奶奶笑意盈盈端上的川芎茶。川芎是她儿子在山里种的,茶叶是山后的野茶,乡亲帮忙炒制的。一杯川芎茶,正是纯粹的山里味,饱含着山里人的淳朴和善良。

这一杯茶,也见证着山里的变迁。早年间,徐桂梅送茶时,厦铺河上还没有桥,村民们出山进山全靠走。2009年,村里建起只能人行的铁索桥,家境贫寒的徐桂梅捐了自家的几分地,一壶接一壶地给施工人员送上茶水。2020年,厦铺河上建起了可通小车的钢筋水泥浇筑的石湾大桥,老人不仅每日送好几趟茶水,还带头捐了1000元钱。过去,徐桂梅在桥墩上支起一把伞,便算是茶亭,2018年,通山县专门建了可遮风挡雨的“桂梅亭”,行人可以在此歇脚,茶香更浓了,飘得更远了。“托党和国家的福,日子越过越好。没得什么回馈社会的,只能做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桂梅奶奶谦虚地说,“虽然我腿脚越来越不好,但这茶不会断,我儿子还会继续送下去。”

“百善能行千里路,三山共煮一壶茶”,这是桂梅亭的楹联,也是对更多凡人善举的期许。

“云朵校长”和“爱的学校”

姜泓冰

这天早上7时18分,吴蓉瑾在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舍沐浴在阳光里,配文“爱的学校”;晚上10时49分,她的朋友圈里又是一张安静整洁的学校五楼走廊照片,照例配文“爱的走廊长又长”。

正是上海市两会期间,整个白天,作为市政协委员的她都在参政议政,但去开会之前,她照样要站在学校门口,迎接同学们进校,听见一声声“云朵校长好”,看见一张张可爱的笑脸,她就能感到自己的心是快乐的、充实的。这所小学的老师、家长们都知道,不论多晚,只要吴校长还没在朋友圈发出“爱的走廊”的照片,大家就一定能在学校找到她,她总是乐于接待每个人。

这一天晚上,吴蓉瑾结束会议后,先跑了两个校区“巡校”,参加了两场家长会,又回到校园和家长委员会代表们讨论学校膳食监管问题,和技术人员讨论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问题,同时留意着教师办公室里的动静。

20岁时,吴蓉瑾选择当老师,不只因为喜欢讲课,也是因为从小到大遇到了几位好老师,“我就想自己集齐几位老师的优点,做一个让学生难忘的好老师!”如今,已经投身教育30年、走上校领导岗位20年的吴蓉瑾,依然喜欢作为语文老师站在讲台上,教孩子们如何“我手写我心”。她在作文、日记里了解孩子们的心事,见缝插针为他们疏解、指导。“快乐像晴天,烦恼雨绵绵,小秘密就像太阳躲云间”,她和孩子们一起制作“晴雨表”,一节节以真情实意打动孩子们的情感教育课,为他们铺成了情感健康发展的阶梯……渐渐地,她成了学生们的“云朵妈妈”“云朵校长”。寒暑假,学生们也能预约她的时间;百忙之中,她还开设了一间平时倾听学生们说心里话的“云朵聊天室”。

20多年间,学校一点点将情感教育融入每一学科、每项活动以及校园设施的每处巧心布置中。很多坚持至今的课程、活动成为孩子们难忘的记忆。“中国人过中国节”聚焦吃穿住行,让孩子们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约会劳模感动你我”让孩子们走进劳模工作、生活空间,感受榜样的力量;“红喇叭小讲解员”社团让孩子们走进相邻的中共一大会址讲解党史,从小在心田播种红色的种子。这10多年,她开始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团队一起研发了属于学校的“云系列”装备:彩云图书馆、军事云课桌、云厨房、云手表、云笔……卢一小学成了上海首个信息化标杆培育校,走到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前列。

卢一小学地处繁华闹市,吴蓉瑾最大的爱好却是读书。人多事杂,难免有烦恼,校园里的草木蓝天、琅琅书声和孩子们纯净的眼神,总能瞬间治愈她。

“我想用30年时间,打造一所理想中的‘爱的学校’,让大家看到,那里多么美好!”这是吴蓉瑾的心愿,她唯一的担心是,“也许30年会不够,想做的事太多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05日 20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