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人”的苦乐歌
李先和
面对不畏风雪严寒、山高缺氧、世界上最不宜人类生存、甚至有部分地区是生命禁区的艰苦条件,誓死捍卫西南边疆安全的——千军万马;我在思索:如何竭尽全力发挥大脑、笔纸、键盘、鼠标的作用,独占鳌头,激扬文字,书写好指战员的辉煌业绩。
“谁料皇榜中状元,中状元着红袍,帽插宫花好哇好新鲜”。这是黄梅戏女驸马中的一段唱词。在那个社会里,只凭写篇好文章,竟然能成为皇帝的乘龙快婿,飞黄腾达;或为官主政一方,光宗耀祖。现在,你我也得承认:要想在社会上混出好样子,写得好文章、能说会道也是“必须”少不了的一项基本功。自幼上学的我,对能写得一手漂亮汉字、把所见所闻写成文章的人就有敬佩感。于是,捡起丢弃的“大铁桥”“玉猫”“东海”“大前门”香烟盒,一有闲空,就拿起心爱的“新农村”钢笔,在纸盒的背面写字练文笔,写的最多的:“争做红色革命接班人”“房前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司马光砸缸”“孟母三迁”“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等。自1970年,入伍西藏部队任战士、班长、文书、排长、干事、副营职干事、组织股长,再到1986年转业霍邱县烟草局任干事、股长、六安市局副科长、县副局长等,尽管工作职务像地道战似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须放空枪”。但我痴心不改,只争朝夕。写好稿件,要有敏锐的政治观点、重点突出、主题鲜明、针对性强、醒目标题、搜集素材、构思布局、逻辑严谨、修改润色,将不必要的字和句子删除,让文章更加通俗易懂。好文章是修改出来的。要注重写作创新。创新才有生命力。如何写导语、写收尾、波澜起伏、引人入胜都是值得商榷的。这不是在班门弄斧,是必须的。
不畏文化水平低的我,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小儿科”玩过,“大笔杆子”的事也在干:以情感为纽带,以字码为舞曲,有感而发,挑灯夜战、咬文嚼字、精耕细作、激扬文字。写过无数篇的工作方案、调查报告、讲话稿、经验材料、通讯报道、趣文杂谈、散文、论文。把值得宣传推广的先进人物事件,写好写出品位来,让一篇篇接地气、喜闻乐见、充满正能量的好文章见于报(刊)端,让大家感受到:是一曲曲歌唱祖国的赞歌,似一篇篇“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美文。对于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催人奋进,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每天早晨在大院里出操的步兵第155团司政后机关和连队的干部战士们,经常听到小山包上的高音喇叭传出:“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播送本台通讯员李先和发来的稿件”;1981年,我家属来西藏部队结婚刚到团政治处宿舍时,打开收音机正好听到:“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播送本台通讯员李先和发来的新闻报道”;同仁们看到我收到不少稿费单,就要喝我的祝贺酒;1986年,转业到霍邱县烟草局,年底领导要我为单位撰写年度工作总结,上报竟然被六安市局全文转发各县局,上报省局,作为经验推广;我曾经给其当过秘书的安徽省烟草局副局长王汉文说,李先和的文字水平和能力我是知道的,可就是甘愿躺平不求与时俱进;2000年5月,县局写了一份典型材料,时任的六安市局局长蔡长青看到后立即要求重写,并点名要李先和执笔写好这份材料。根据掌握的情况,我写好了“夜雨打假”稿件,分别被《安徽法制报》、国家局《金叶时报》《皖西日报》等报刊发表。同时,受到了六安市委的表彰;霍邱县老年大学校长、原县委办公室主、常委、副县长王国信看到我写的一篇篇货真价实的稿件时欣慰地说,要是早认识了解你,一定会重用提拔你的。历年来,无论在部队还是转业地方工作的领导都喜欢这样评论:“需要写好典型材料,对李先和来说,就不是个问题”。每当转业的老首长和战友就对我说:以后在报刊上见。熟悉我的人都说,你要是到党委政府工作,发展肯定比现在好。
我先后在新华社、《解放军报》《经济参考报》《法制日报》《战旗报》《西藏日报》《安徽日报》《党员生活》等国家、省级报刊、电台、网站,发表通讯、杂谈、散文、论文300多篇,40多万字。受到省烟草局的表彰,多次获得《皖西日报》的表彰,2000年,受到六安市委宣传部、六安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第五届“皖西好新闻”奖,和霍邱县委的首届“优秀通讯员”称号。
每次,无论是“豆腐块”,还是长篇力作,只要在报刊上发表了,对我来说都有一种兴奋感。惊喜和兴奋,能使人体分泌多巴胺,增寿。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文字作品的性质、作用、厚度和深度的影响力,完全取决于它发表时间、地点、载体“求是”的级别及信誉度。
一篇篇,令人刮目相看的文章,且与君分享如下。
1978年,刚到团宣传股,我联系实际,采访挖掘,“去粗取精”,写了一篇新闻稿件,经领导审核后发往报社。“刚来的,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就在政治处耍起大刀?”有人窃窃私语。对于我这名新手的稿件能否见报,在他们看来也是“大海捞针”——不抱什么希望。时隔10多天,即1978年7月6日,成都军区《战旗报》第二版头条大篇幅刊登了,我写的“《'四人帮'是假左真右的反革命》,驻藏五六0五0部队指战员学习总任务与揭批'四人帮'相结合,认清'四人帮'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敌”的长篇通讯。当时,《战旗报》只有四个版面,第一、三、四版,全部登载了成都军区司令员吴克华:关于如何在军区深入开展批判“四人帮”的重要讲话。唯独只有我的这篇文章被大篇幅刊登在第二版头条。显然,我团已被成都军区树立为深入批判“四人帮”的先进典型。打响了第一炮。
1979年5月初,师政治部要举办一次指导员培训班,要我团写一份优秀指导员的典型材料。当时,在队的只有股长张国成、我和杨如在干事。张国成是1965年入伍的,整天等着转业无心工作,“挂空档”不管事。我和杨干事都是到组织股时间不长、业务不熟悉“找不到北”的新手。业务不熟悉也不能装怂,毛遂自荐的我承揽了此项“工程”,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急忙下连队物色优秀导员,搜集素材,经过“去伪存真”,写出初稿,进行修改、审核。根据各团申报的材料,动用了政治部所有的笔杆子发力,整理了六份典型材料,作为学习交流。车马炮齐了,一切安排就绪,就看哪家的经验成为首选?我团15名成员由副主任李世玉带队,作为组织干事的我也参加了全师共有126名的培训班。正值学习交流时。神差似的,哇塞,5月30日,《西藏日报》第二版头条,用了大半个版面刊登了我写的“《把思想工作做到战士心坎上》,驻藏某部七连指导员刘典型深入做思想工作的事迹”的长篇通讯。通讯发表得奇巧正当时,培训班的学员们都稀奇似地争着传阅——“热开了锅”。是《西藏日报》社专门为这次培训班安排的?领导把这篇通讯作为范本,供学员的学习交流。取消了原准备下发的典型材料。
为做好训练中的思想工作,我深入连队,与干部战士实行“五同”,共举一杆旗。大家“不恋故乡景色美,愿与部队共百年”。当年,全团的进攻防御战术训练和实弹射击均取得了良好优秀成绩。“由此及彼”,我写了一份“《做好训练中的思想工作》——有的放矢抓好形势战备教育”的工作总结,经李厚银主任审核、政委王海波签阅上报,并进行了报道。1979年10月6日,《解放军报》刊发了这篇报道。结束了长期以来155团消息登不上《解放军报》的历史。这篇报道引起了军区领导的高度重视:西藏军区指派组织处处长到团里,深入采访编写典型材料进行推广;之后,成都军区政治部又派两名大笔杆子来到团里搜集撰写经验材料进行推广。在西藏、成都军区引起了积极反响。团首长见到我说:就凭你一篇文章,竟然把军区领导都调动起来了!
1980年8月,师里要我团,把长团长许仁廷(后来任52师副师长、旅长)的先进事迹写成典型材料。团政委毛渐源多次过问,并要我写好这份材料。我急忙与许团长面对面“焦点访谈”,找对许仁廷“知根知底”的人挖掘素材,经过筛选事例,构思框架,苦思冥想,“由表及里”,写成初稿,请人赐教,精雕细琢。功夫不负有心人。9月6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用了两个星期的“解放军节目”整个时间,男女播音员轮流播送了我写的“《刻苦学习是指挥员成才之路》——西藏军区某团团长许仁廷军事考核成绩出色受到奖励”的长篇通讯。之后,《解放军报》在第一版,显著的位置登载了这篇报道。开启了155团在《解放军报》第一版登载通讯的先河。
1980年6月份,师组织科举办了一次全师所辖四个团(有154团干事萧茂光,后任贵州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和师直单位的部分组织干事参加的提高写作技能学习班。学习班采用了:对部队中出现的热点难点,就如何解决,要求学员从理论角度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观点,充分展示了学员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和口才表达能力;然后让学员深入连队采访、分担撰写典型材料的内容、篇数,最后由领导审核把关。当时,我负责采访撰写师汽车连和155团四连的典型材料。在撰写典型材料中,唯独我写的上述两份的典型材料被西藏军区转发。同时,师汽车连《文明出车,礼貌待人》的典型材料,被《西藏日报》发表;四连《刻苦训练,争当先锋》的典型材料,被西藏广播电台采用。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认可。师组织科科长赵廉(是全师有名的笔杆子。后来任五十二旅政委、日喀则军分区政委、西藏自治区组织部长、人大副主任),专门到团里征求意见,要调我到师政治部工作。这对于个人发展是个求之不得的大好事。然而我没有同意。
1999年7月,在党校霍邱分校经济管理专业学习毕业时,我撰写了一篇《浅议农村卷烟专卖管理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毕业论文,分别被《安徽烟草》《安徽日报》等刊发。要知道:写毕业论文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更何况能在报刊发表,真是棒极了。每逢开学典礼时,校领导都要向学员描述我是如何写好毕业论文的。要求大家积极为学校争光添彩。
撰稿,不仅是工作、爱好的需要,更是对社会的责任担当和奉献。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李先和:1970年入伍到西藏部队历任连队战士、文书、排长、团政治处干事、组织股副营职干事、股长等职务,86年转业到安徽省霍邱县,历任县烟草局人秘股长、六安市烟草局副科长、霍邱县烟草局副局长、人民政协霍邱县第六届、七届委员会委员、法制委副主任等,在作家出版社、《解放军报》《经济参考报》《法制日报》《战旗报》《西藏日报》《安徽日报》《安徽党员生活》等国家省级报刊电台网站发表论文、通讯、散文200篇、30万字。2000年,被六安市委评为第五届“皖西好新闻”奖、被霍邱县评为首届“优秀通讯员”称号。2014年,在正科级职务上退休赋闲。
作者:李先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