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的内容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段话的大意是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无论善恶、美丑、困难和容易、快乐和痛苦、高低还是有用或无用等等,都是相对的。世间万物的好坏和价值的高低、情境的好坏顺逆,都是以人的角度来进行对比和评判,取决于人们当下的角度、认知、价值观和情绪状态。

这种对比的思维模式也就决定了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正如教员所强调的那样,世界本来就是由矛盾组成的,没有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是基于对比产生的‌,没有对比,就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没有烦恼。这也决定了一个人无论到达何种层次、到达何种人生高度,在生活当中,都同时存在快乐、痛苦烦恼和平淡。


在很多的时候,我们的视角也受情感所影响。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当你长时间关注负面的事物时,这些事物也会反过来影响你的内心。

凝望快乐的人,得到了快乐。凝望痛苦的人,得到了痛苦。凝望烦恼的人,得到了烦恼。


唯有跳出对比的思维模式,才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认知的不足,思想的狭隘、源自视野的狭隘。人生受困的根源在于思想的狭隘所导致的认知受限。

人的痛苦和烦恼来自以为情景都是不变的,以自我立场,判断眼前情境的好坏顺逆,心生爱憎分别。

但任何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当中,都如阴阳两极一样,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仅都是相对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祸会变成福,逆境会变成顺境、痛苦或也会变成快乐、困难也会变得容易。

随着人们看待事物角度的改变,认知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变化,人们对事物的看法也会发生变化。

当我们学会转换视角,站在更高的角度、或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考虑问题时。对问题的本质有了清楚的认知后,就不会再轻易焦虑、内耗和畏惧了,而是能够以更加坚定从容的态度,直面人生的种种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