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
生孩子这件事不分过年与否。2025年1月28日,除夕,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蹲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陪当天值班的最年轻的助产士——27岁的金艳一起接生。
金艳有一双大眼睛,架着一副当下流行的透明框大眼镜,眉毛做了半永久。她笑着说:“平常洗把脸就是对上班最大的尊重了。”
产房工作辛苦,不仅考验技术,还考验体力。这天一共有7名助产士待命,值班团队还包括产科医生、儿科医生、麻醉科医生等。虽是除夕,医护力量并未减少。金艳查过,2022年除夕这天该院有14名宝宝出生,2023年有7名,2024年有17名。
不过1月28日上午,产房里一个产妇也没出现。
临近中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产房护士长曹文芳来了,给值班的同事送来了自己做的鱼、肉、菜。随后产房就忙碌了起来。
曹文芳给除夕值班的同事送午饭。王威昊/摄
先是一名一胎产妇被推进了产房,由助产士吴晓颖为其接生。吴晓颖也是90后,比金艳大几岁。
不久另一名二胎产妇也来了。金艳刷手,准备接生。
分娩室温度26摄氏度,金艳穿着紫色刷手衣。
啪!无影灯点亮。
产妇开始蓄力。分娩室里的空气仿佛凝滞般安静,连喘息声都显得刺耳。胎心监护仪发出的嘀嘀声更是让人心惊肉跳。
金艳目不转睛地盯着她面前的产妇,等待时机。“你马上就要生了。加油,加油。”金艳语气平静地鼓励产妇。
产妇每次用力时脸憋得通红,青筋暴起,汗水渐渐打湿了头发。
“劲儿都憋到脸上了哈,把劲儿用对了,很快。”金艳镇定地纠正道。
金艳给产妇接生。张茜/摄
“哇呜~哇呜~”吴晓颖的分娩室先传来了婴儿的哭声,该院2025年第一个除夕宝宝降生。
这边金艳负责接生的产妇喘息着问:“(头)出来多少了?”
“三分之一。”金艳说。
分娩室墙上的表里,秒针、分针每走一步都性命交关。
时机再次来临。
产妇准备用力。“非常好,深吸气,憋住。”金艳说:“使劲。好好好好。换口气。非常好。”
“再蓄上一个劲儿,马上了。”金艳说话的频率增加了,口令变得短促。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优秀,优秀。”她说:“再来一个这样的劲儿,非常棒!”
这时,巡护助产士彭希走到陪产的爸爸身边,给他准备剪脐带的手戴上了无菌手套。
但产妇已经非常疲劳,有气无力地说:“没劲儿了……”
“肉眼可见地要出来了。”金艳鼓励她:“现在肯定非常不舒服,但孩子也不舒服,咱们下一次用力,争取把孩子生出来。”
产妇擦了擦手心的汗,再次拉紧产床。她弓起身,仰起头,闭紧嘴,全身颤抖着再次用力。
“加油!要生出来了!”金艳话音刚落,奇迹般地双手托出一个肉乎乎的小宝宝。
另一位助产士迅速用一次性吸痰管帮婴儿清理呼吸道,啼哭声随即传来。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忙完收尾工作后,金艳终于一身轻松地回到了护士站。
“刚才你好像一直很淡定?”记者问。
“我们必须情绪稳定,如果我们慌了,产妇就更慌了。”金艳说,这个岗位既“高尚”,又“高危”。
在和金艳一起值班的王雪看来,由于生产过程有不可预知性,沉稳和反应快是在产房工作的必备素质。团队协作也极其重要。两个多月前,她刚遇到过一次凶险的状况。当时产妇产后8分钟突然开始抽搐,她立刻呼叫同事。经过多名医生和助产士一个多小时的抢救和一夜的观察,产妇终于转危为安,“到第二天早晨7点多的时候已经能吃一点粥了”。
王雪比金艳大5岁,工作经验更丰富些。她说,刚开始接生时也会感到紧张害怕,现在的状态则是“心无杂念”。
除夕值班,对于王雪来说似乎没有太多不寻常之处。产房自有其“三班倒”的节奏,许多节假日都与这些医护人员无关。
“在除夕这样特殊的日子值班,有什么特殊的感想吗?”
乍一听这个问题,年轻的金艳有点没反应过来,随即脱口而出:“不敢想,想回家!哈哈哈!”
这个1997年出生的姑娘大笑了一阵儿,待平静下来说,自己内心确实想回家,“但是既然选择了这份职业,就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王雪有一对双胞胎女儿,小时候因为妈妈不能在节假日陪伴自己,小姐妹经常不高兴。现在孩子已经上了小学,王雪对她们说:“妈妈的职业非常神圣,妈妈要去给阿姨接生小宝宝。”小姐妹渐渐开始理解、支持妈妈。
用该院党委书记杨松的话说,产房的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该院产科主任曹淑新介绍,2024年,有超过13000名新生儿在该院出生。该院院长张景华表示,2024年唐山市妇幼保健院产科获评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正是产科所有医护人员共同坚守的结果。
接生一个孩子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意味着什么?
“会有一种成就感,尤其是孩子哭出来那一瞬间,你会感觉心里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金艳满眼笑意地说:“看到产妇和家属特别激动特别开心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内心也是特别喜悦的。就觉得值得。”
这种喜悦能抵得过春节不能回家的遗憾吗?
记者问题还没说完,金艳就抢答道:“能!当然可以!”
金艳(左)接受记者(右)采访。王威昊/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