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喇昆仑山脉深处,马达轰鸣声打破高原的宁静。天尚未全亮,记者跟随新疆军区某边防连官兵,前往海拔5500米的某巡逻点位。春节期间,受冷空气影响,连队驻地刮起大风,气温降至-40℃。刚登上巡逻车,记者就注意到,氧气罐湿化瓶里的水已经冻结成冰。”
“官兵手拉着手,小心翼翼走下陡坡。高原氧气稀薄,常人徒手行走相当于负重七八公斤。官兵全身装具将近20公斤重,脚下却比记者轻快。巡逻官兵走出山谷,一边在落满积雪的山石上艰难跋涉,一边观察周围情况。1个多小时后,终于到达巡逻点位。”
这是2月4日解放军报“新春走军营”报道《雪裹山谷,镌刻青春誓言》里的几段描写。没有过度的渲染,只是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读者虽然没有到达现场,但从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边防军人所处的极端恶劣环境,体会到人民子弟兵“舍小家,为大家”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令无数网友感动的,还有春节期间记者用镜头记录下的西藏山南军分区老虎嘴边防连官兵踏上海拔4600多米的艰险巡逻路。高山险峻,边防官兵沿着乱石堆一路向上,途中还要时刻提防山上滚落下来的石头。脚下是悬崖峭壁,边上还有冰川,一不小心就会掉入万丈深渊。而到达巡逻终点的路更是被深深的积雪覆盖,500米的路程官兵们却走了1个小时。可即使条件艰苦,驻守在这里的官兵却没有怨言:“苦是苦了点,但更重要的是保家卫国,总要一些人去前面冲锋陷阵。”
有网友留言:“思乡是本能,坚守是责任。谁都知道团圆的可贵,但这些边防官兵更知道守护团圆的可贵。向这些最可爱的人致敬!”
为何这些文字、镜头能够引发广大网友的共鸣?越是一线的、真实的,才越容易打动人、感染人。“只有真正走进新闻现场,俯下身子,才能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对于军队新闻工作者来说,走军营,不是浮光掠影的观光,不是例行公事的打卡。真正地走军营,就是要走进战位,走进训练场,走进基层官兵的生活,真正地与基层官兵同吃一锅饭、同睡一张铺,与他们交朋友、唠家常,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所思所盼,在摸爬滚打中感受他们的热血与担当。只有这样,才能推出更多接地气、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军事新闻作品。
好的军事新闻作品是在实践中磨砺出来的。只有深入一线、直击现场,才能最大可能地还原真实,产生最直击人心的力量。我军新闻工作自建立以来,就从不缺乏一心一意在基层、在战位的记者。他们虽然不直接参与一线战斗,却同样在枪林弹雨中穿梭,用笔和镜头作为他们的“钢枪”和“利刃”。
著名战地记者范长江沿着红军北上的道路,探寻这支伟大军队的战斗足迹。他的代表作《中国的西北角》至今仍被视为经典,“长江一支笔,胜过百万兵”是世人对他的高度赞誉。记者陆诒抗战期间多次奔赴前线采访报道,他曾说:“我的抗日就是拿支笔,当作武器。”而他写的战地通讯也如同他说的话一样,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习主席强调:“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今天,在人民军队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中,军事新闻无处不在,但要创作出好的军事新闻作品,仍需要新闻工作者多深入基层一线去体验,带着眼睛去观察,带着耳朵去倾听,带着思考去求证,带着真诚去记录,带着责任去传播。
这些年来,“新春走军营”活动持续展开。我们欣慰地看到,在万家团圆之际,一批批记者上高山海岛、访边防哨所、踏林海雪原,用自己的脚力、脑力、眼力、笔力,饱含深情地创作出一个个震撼人心、引发共鸣的精品佳作。也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军队新闻工作者,始终把镜头和焦点对准基层官兵,饱含深情地书写着人民军队的忠诚与奉献,我们才能感受到这群最可爱的人的风采。
“新春走军营”重在一个“走”字,走出办公室,走出舒适区,才能走进官兵的心坎,走进大众的视野。欣欣向荣的中国,从来不缺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奋斗故事。我们期待,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军营故事,通过记者的笔触和镜头传遍中国和世界,为新时代的强军事业鼓与呼。
作者:三寸日光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