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大学发布《2023—2024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中提到,学生中存在片面追求GPA的倾向,拟进一步改革完善学业评价机制,为学生创造更包容的成长环境。而早在两年前,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就启动改革:取消GPA评价模式,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近两年,国内多所高校都采取了等级制的评定方式。

其实,这样的改革并不新鲜。早在2015年,清华大学就宣布,以12档等级制取代GPA的评价制度,强调多元评价体系。这样来看,取消绩点评价体系,清华几乎早走了近10年。

GPA,即平均学分绩点,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一般满分4分,与我们熟悉和习惯的百分制评价完全不同。这种评价制度至今仍然是西方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学术评价的标准模式。那么,国内高校为什么要推动绩点评价模式的改革?原因很简单,遏制“唯绩点”的学习。

“卷绩点”的确成为当下一些大学生,尤其是知名高校优秀学生中的一个普遍现象。2015年清华大学启动改革时就明确谈到了这一点原因:清华本科生存在着较为严重的“GPA导向的学业成就观”。学习的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思想日益强烈,诸如为追求更高的分数,考前“刷题”、过度答题、刷“水课”等现象愈发明显。2019年,清华对相应制度进行了再次完善,修改了部分规定。



图/视觉中国

为什么会出现拼命“卷绩点”的现象?

原因简单也复杂。近年来,伴随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发展,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往往是研究生起步。而普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追求也越来越高,读研究生成为优秀学生的标配。著名大学毕业生中“继续升学深造”成为主要去向。比如,清华、北大近年本科毕业生深造比例维持在80%左右,著名985高校本科生的多数深造率也基本在60%以上。无论是推免,还是出国留学,核心尺子就是大学期间的GPA。于是,优秀的学生“卷绩点”现象愈发普遍。

我们看到,高中学生一门心思为高考分数,到了大学,一些优秀学生继续卷分数,只不过这次分数变成了GPA。为了卷一个好的GPA,很多大学生无所不用其极:一方面,努力刷题,考更高分数;另一方面,就是费尽心思去选“水课”,于是一些好学、好考、作业少,老师给分高的课程就成为学生争抢的重点。

让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在著名大学,在努力奋斗的优秀学生中比较普遍。“95后”,尤其是“00后”这一代人中的佼佼者,很多时候知道如何最高效率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比如,某门功课考多少,总分就可以达到多少,就可以上什么样的学校,就可以拿到什么样的奖励,拿到多少绩点,排名多少,就可以申请到什么样的学校或被保送到什么层级的学校读研。一些优秀的准大学生现在流行在进入大学前的暑假上辅导班,核心就是提前学大学的课程,目的还是卷成绩。

为了遏制这一愈演愈烈的现象,清华、北京等著名高校纷纷启动“绩点”改革,以遏制“唯绩点”的学习,一些学校在改革中,甚至采取取消绩点与相关深造奖励挂钩的做法。

取消绩点评价,改等级制,就可以彻底遏制功利性学习吗?

可能并不乐观。究其根本,“卷绩点”是应试教育在大学某种程度的延续。你用绩点评价,我就“卷绩点”;你用其他评价,我就卷其他。事实上,一些学生卷不动绩点,就卷公益活动、卷科研等其他尺子。就如多地中考考体育后,体育出现应试化是一个道理。改等级制,学生们也会逐渐适应,寻找新的规律并加以利用,卷新的“标的”。

因此,绩点评价改革是必要的,但我们也不能过于乐观,认为取消绩点,就可以彻底解决功利化学习的问题。就如当中国学生越来越多地出国留学时,美国的高校招生录取制度也遭遇挑战:一方面,中国学生拼命刷成绩,使得托福等标准化考试备考应试化;另一方面,拼命卷公益活动、卷科创比赛,公益活动与科创比赛也应试化、商业化,甚至出现造假。

这背后的核心是功利化。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不断完善学业评价制度,但彻底解决,更有赖于去功利化。否则,无论树任何尺子,都会产生功利应对,都会去卷,尤其是优秀的学生。

(作者系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作者:陈志文

编辑:杜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