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5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一周双休制。双休制是为了让职工平衡好生活和工作。然而,记者采访发现,如今近30年过去了,还有一些劳动者在双休和法定节假日难以休息。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不少网友则留言呼吁落实“双休”。

“双休”源自1995年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该规定第七条明确: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企业和不能实行前款规定的统一工作时间的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周休息日。如今绝大多数用人单位实行“双休”,但也有少数用人单位无视该规定致“双休”近30年难落地。

之前广受热议的“996”、“007”、大小周工作制等,存在于不少用人单位,均架空了“双休”,侵害了职工休息权益。即使一些用人单位允许“双休”,但在“双休”期间让职工“微信加班”,本质上还是把“双休”抛在脑后。所以,对于有关方面出台的很多休息休假福利,无法享受的劳动者只能“望假兴叹”,希望先落实“双休”再谈“高阶休假”。

对于部分职工“双休”难休,有学者从法律方面找原因,认为企业并没有被强制要求双休。有知名互联网公司人力资源工作人员表示,一方面是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让职工周六周日加班;另一方面是职工为自身利益希望周末加班,如为了就业、晋升、增加收入等。此前实行“996”的某企业,有职工为多挣钱而自愿加班,即“双休”难休原因复杂。

笔者以为,近30年来部分职工“双休”难休,根源在于市场与法治。从市场角度来说,由于大多数时候就业市场供过于求,导致部分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任性要求职工在周末加班,而职工为了保住工作被迫接受。同时,部分用人单位在收入分配环节,让基础工资占比较低,导致职工只能通过加班费和加班提升绩效来增加收入,即逼职工周末加班。

从法治角度看,除上述学者指出法律没有强制企业实行“双休”外,一些地方劳动执法部门没有主动排查“996”等违规工作制,也造成“双休”难以落地。2021年8月,人社部、最高法联合发布超时加班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明确“996”工作制违法。随后,多省市人社部门出台通知,集中排查整治超时加班问题。这种整治来得有点晚且未能持续。

解决“双休”难休路径有两条,一条是增加就业岗位,尽力让就业市场供需走向平衡,当企业与职工处于平等地位,职工权益被侵害将减少。另一条是完善法律、加强执法。有学者建议完善劳动法规,将劳动法中关于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的规定与《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统一起来,并结合不同行业、工时制加以细分,以进一步明确双休制度。

从执法角度来说,各地劳动执法部门要积极作为,主动对“996”、“007”等违规工作制说“不”。除了经常性开展集中排查整治外,还应该鼓励劳动者举报以及深入企业主动普法、抽查。特别是没有“双休”更为普遍的服务行业,应成为监测和治理重点。对侵害劳动者权益的用人单位除依法查处外,还应纳入侵权黑名单,以“曝丑”来倒逼用工规范。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若喜欢本账号文章,请订阅并批评指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