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中国台湾著名艺人徐熙媛(大S)在日本因流感并发肺炎去世,引发了人们对日本医疗机构不堪重负的热议。
日本在今年农历新年成为众多中国游客的热门“目的地”。大S的不幸离世似乎让人们觉得“日本不安全了”。但所闻可能并非真相的全部。
真的连医院都没药了吗?
近日,日本静冈县传染病防治所所长后藤干夫表示,自1月起当地许多医院的感冒药宣布告急,一些医院不得不建议患者尽量不要前往医院、在家休养,避免挤占医疗资源和在医院感染其他病毒。
而针对一些媒体所称“日本医院呼吁完全没药,建议回家”的说法,有临床医生表示怀疑。“轻症患者可以回家治疗,但重症以及流感并发其他疾病的患者还是应该在医院接受系统的治疗,医生也会对不同情况进行甄别。”一位三甲医院感染科主任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补充道:“完全没药的说法也值得商榷,流感抗病毒药物在医院的供应肯定会保证一定的量。”
也有医生表示,日本医疗体系也存在药品供应不均衡的情况,尤其是基层医疗的实力不可高估。“日本的基层医疗系统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完美。”另一位上海某三甲医院感染科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一旦发生病情加重的情况,一定要去大医院进行规范的治疗。”
针对日本流感药的供应现状,第一财经记者向春节期间多位正在日本度假的游客了解当地药房的供应情况,他们均表示,咨询买药的人不少,药剂师会帮忙选药,不过他们没有详细说明是哪种流感药。
另有多位常年居住在日本的人士向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们并没有听到当地政府或者医院所说的“药品告急”的情况。“一切都正常,医院也是秩序井然。”家住东京的季先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经常往返于上海与东京的赵女士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刚去东京的一家诊所配的感冒药,没有听说供不上货。”
目前针对流感的两种有效抗病毒药物为奥司他韦和玛巴洛沙韦。日本是新一代流感抗病毒药物玛巴洛沙韦的全球主要生产地之一。而另一款主要抗流感病毒药物奥司他韦的供应量则更大,约占日本抗流感总供应量的四分之一。
1月7日,日本泽井制药通知医疗机构,由于流感的急剧流行,12月中旬以后订单就超过了生产能力,由于制造无法跟上,无法供应奥司他韦仿制药,预计1月下旬后恢复供应。罗氏控股子公司中外制药也发布了奥司他韦药品的供货调整,称“原料采购和系统可能跟不上”。
专家表示,厂商采取的措施属于正常的供货调整。日本神奈川县立保健福祉大学教授坂卷弘之分析了关于近几周出现的药物短缺现状,他认为,随着流感患者的增加,从药店接受订单的批发商向价格低廉的仿制药公司订购的订单也增加,如果订单量超过了厂商的生产能力范围,那么厂商可能就不再接受订单。
日本厚生劳动大臣福冈资麿也表示,可能导致的药品短缺并非流感药物绝对量的不足,而是有过多的恐慌和囤货。对此,应该要求医疗机构和药店不要过度订购,考虑使用替代药物等。“我认为目前通过适当使用治疗药物和订购,是可以应对的。”福冈资麿称。
高危人群如何采取“黄金48小时自救”?
今年日本的流感季感染人数大幅增加。据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1月31日公布的数据,自2024年9月2日至2025年1月26日,日本国内累计流感病例据推算已达到约952.3万人。
日本厚生劳动省上个月发布数据显示,自有可比数据以来,日本2024年12月最后一周的单周流感病例数创下1999年有统计以来的历史纪录。2024年12月23日至29日期间,日本共有317812人被诊断出患有流感,较2023年同期流感季高出三倍,43个都道府县都一齐越过了“警报等级”。
另据日本官方发布的监控报告,此次流感暴发并非出现了新的病原体或新的毒株,东京市川综合医院的寺嶋毅教授认为,今冬气候相对更为干燥,病毒传播得到增益,咽喉和气管黏膜的防御会减弱,各种因素叠加在了一起,催生了此次流感大流行。
目前虽然日本流感高峰已经过去,形势趋稳,但日本公共卫生机构仍提示需严加防控。
医学专家表示,对于流感,既无需过度恐慌,但也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并发症高危人群,例如老人和儿童,以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据此前东京和静冈县卫生机构的报告,已至少有七名儿童死于流感引起的脑炎并发症。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就表示:“流感不是感冒,就像老虎从来不是猫。”形象地说明了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华山感染在其公众号发布了关于旅途突发疾病的健康防护措施,指出旅行期间高风险人群(老年人、慢病患者),如出现发热与呼吸道感染(流感、感冒、肺炎),应尽早服用抗病毒药(如奥司他韦或玛巴洛沙韦)。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曹彬提倡流感诊疗指南推荐的流感发病“黄金48小时自救”措施,称高危人群如果没有在48小时内使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疾病可能发展成肺炎、重症等。
曹彬表示,有慢性基础疾病的高危患者免疫力脆弱,容易患上流感还可能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当确诊流感病毒感染后,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口服抗病毒药物治疗,比如磷酸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片,如果有病情变化的及时到呼吸专科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