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梳子姐

今年春节,放了八天长假,时间就这样如流水般细淙淙地流淌过去了。

回顾2025蛇年春节,有永恒不变的风俗传统,也有悄然而兴的波澜。

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就是,春节晚会俨然成了鸡肋。

无论怎么唱,怎么跳,怎么呐喊,怎么叫,很多人对春节晚会已经完全失去了兴趣。

如果说头些年还有人选择感兴趣的节目看几眼,还有人事后品头论足指摘长短,那么现在则是连看都不看一眼。

这里面有很多种因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电视的打开率越来越低,一年到头电视几乎不开,难道就等着大年三十开这一次吗?

春节晚会的尴尬和落寞,意味着传统传播媒介的式弱,意味着宏大叙事时代的终结。

这种趋向体现在方方面面,电影领域的划分尤为明显。

截止大年初七中午,春节档电影总票房盘点突破89亿,2025年中国电影市场累计票房超北美票房成绩,位列全球第一。


优异票房成绩背后,是一家欢乐几家愁。

排在第一位的是《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成绩43.49亿。

第二位是《唐探1900》,票房成绩21.35亿。

第三位是《封神第二部:战火西歧》,票房成绩9.67亿。

后面几部分别是射雕、熊出没、蛟龙行动。

《哪吒》是口碑、票房双丰收,大家都非常认可,其他则褒贬不一,难尽如人意,甚至高开低走,赔得一塌糊涂。

1.68亿人次走进电影院说明人们观影需求增加,与此同时《哪吒》的一枝独秀又说明,现在的影视作品还不能映照和满足人们的精神世界。

一些扑街的电影作品感到很委屈,认为背后有黑水,排片与黑评根本不是核心问题。

不知道他们还记不记得《隐入尘烟》这部影片,若不是受到不可抗力影响,票房肯定会不可限量。

看电影是需要用脚投票的,是一件征服人心的事情,无论宣传的怎样天花乱坠,无论自以为是投入了多少精力,观众的感受非常重要。

如果不去探究人心,不去洞察人性,仅仅靠题材或者技术制造噱头,这样的电影注定是立不住脚的。

《哪吒2》之所以好评如潮,并不全在于动画设计,而在于其透过神话讲人话,透过动画拍现实,写仙、写妖、写魔,尽头是写人,写人性、人心、人情。


人心都是肉长的,人心更是简单善良的,很容易感动和共情。

每个人都能从《哪吒2》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自己吃过的苦头,走过的坎坷曲折,反过来再看其他影片,在这方面是不是有很大差距呢?

对电影品味的提升,是社会整体觉悟和觉醒的体现,人们不再简单满足于哈哈一笑带来的释然,或者是振臂一呼生出的快感,更关注于内心的回应和情感的回馈。

现在的观众是,谁理解我的苦,谁共情我的难,我买谁的票,坚决拒绝粗制滥造的忽悠。

无论拍鬼怪妖狐,还是江湖大侠,或是未来科幻,都不能在那里自作多情,自说自话,都离不开对观众现实心理需求的共情互动。

谁回避现实,谁就会被无情抛弃。

人心,恰恰就是最大的现实主义。

--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Liurushi2022

比较犀利的文我会发这个备号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