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乙巳蛇年春节更具意义。祖国大地,广袤辽阔,各地年俗同中有异,别具特色。作为文旅大省的广东,冬天温暖如春,诚邀海内外朋友到广东过大年,品味岭南的年味与繁华。时值新春佳节,新快报“推荐官”将用文字与镜头带领读者踏上文化中国行,来一场年味追寻之旅,去感受春节历久弥新的文化魅力,去体验那份只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雪衣豆沙

冬日舌尖上的甜蜜


新快报“推荐官” 高京

只是听名字,“雪衣豆沙”毫无疑问是一道来自东北的美食。冬日里看窗外雪花飘落,桌前的豆沙团软糯入口。我小时候第一次吃,看着像雪球一样的团团,慢慢在嘴里融化,那种甜蜜从舌尖一直绵延到心里。


■雪衣豆沙

宫廷菜飞入寻常百姓家

翻看资料才发现,雪衣豆沙原来大有来头。据传,清代乾隆皇帝在86岁退位,成为太上皇。因其年事已高,又加上牙口不好,无法享用太硬的食物。御厨为迎合乾隆爷的口味,特别创造出这道白皮红心、软嫩香甜的雪衣豆沙。

据传乾隆帝在品尝后,对这道甜品赞不绝口,还推荐给太后和皇子皇孙品尝。再后来,雪衣豆沙作为吉林满族菜的代表,带着宫廷菜的光环,飞入寻常百姓家。

历史已不可考证,但美味代代流传。作为一道老少皆宜的甜食,雪衣豆沙外表圆团,色泽洁白,好像朵朵棉桃,味道香甜可口,备受大家的喜爱。

吃起来容易,做起来就考验功力了。这道菜的原料非常简单,只需要红豆、鸡蛋和白糖。红豆先蒸后炒做成豆沙,随后就是按照一个方向打一千次蛋清。直到蛋清成糊起泡,便可将其包裹小豆沙球下锅侵炸。当白色的团团慢慢变成浅黄色,装盘再撒上白糖,便是大功告成。


■制作雪衣豆沙打蛋清的过程。

代表对春天的美好向往

烹饪的过程中还有一乐,因底部受热膨胀,雪白的圆球在油中自动转动,充满光泽,妙趣横生。只要是大人制作,小孩子都会站在锅边欣赏豆沙团在锅内翻滚的奇景。

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其中的难点却很多,蛋清打不好,油温控制不好,或者各原料的配比不合理,都可能导致失败,白忙活一场。

虽说现在大部分人都喜欢用打蛋器,但一些店里的老师傅,还是喜欢手打蛋清的感觉。千锤百炼后,功到自然成。

在我看来,无论是制作还是命名,雪衣豆沙都充满想象力。它代表着东北人在寒冷冬季对于美好春天的向往,那种实实在在的甜蜜,只要咬上一口便可尝到。

“雪城”牡丹江

“雕”刻冬日之美


新快报“推荐官” 贾典

提到看冰雪,自然离不开近两年爆火的黑龙江省省会城市“尔滨”。尽管是零下十几℃的天气,“冰城”的热度丝毫不减,全国游客慕名而来,“冰雪大世界”更是享誉无数。除了哈尔滨,今天我要介绍的是另一座同省的城市,也是我的家乡——牡丹江,这座被称为“雪城”的美丽城市。


■牡丹江站北广场前15米高的两个雪人。

过年配雪雕,年味更足

提到牡丹江,大家都会想到“雪乡”。其实,牡丹江的雪雕也是出了名的一张名片,是冬季旅游的必看景观。由于天气原因,每年雪雕恰逢农历春节,去“雪堡”看雪雕在牡丹江人的心目中已成为过年的标配之一。


■打造雪雕的过程,需要在雪坯上从上至下雕刻(牡丹江市工艺美术协会供图)。

自从2001年牡丹江市成功举办第一届雪堡之后,雪堡就成为了牡丹江市的象征,成为雪城牡丹江冬季旅游的主打品牌。2025年,雪堡迎来第24届。今年的雪雕建在牡丹江市区内的江滨公园江心岛区域,在蛇年农历正月初二和初五的晚上,雪堡内还进行了烟花表演,配上雪雕,年味十足。


■以蛇年生肖为主题的雪雕。

雪雕是如何制作的呢?原来,雪雕的制作,并不是完全依靠天然的雪花,大部分都是用人造雪制作的。在制作之前,每一个作品都要根据尺寸来制作木框,雕刻前会将人造雪逐步填到木框里面。填充满之后再用铁板或者铁锹一层一层地压实,避免出现有孔的情况。彻底压实之后再经过几天的沉降,雪雕就成形且坚固。这时把固定的木框去掉,露出完整的雪坯。雕刻师可以根据设计图,从上至下进行雕刻,逐渐成形。

喜迎亚冬会,擦亮文旅

我走进雪堡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大型的城堡主题雪雕,左右两边的城堡上方,各自矗立着一只“小老虎”,它们是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和“妮妮”。今年2月7日至2月14日,在农历春节假期过后,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就将在哈尔滨举行。为迎接亚冬会的到来,营造浓厚的冰雪文化氛围,进一步擦亮“雪乡”名片,今年的第24届雪堡乐园特意打造了这座主题雪雕。


■第24届牡丹江雪堡正门上方的海狮雪雕。

除了两只“小老虎”,可爱的海狮雪堡大门、羊毛卷大雪人,新年主题雪雕等造型引得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拍照。不少牡丹江人和外地游客都直呼“诚意满满”。

去年的12月下旬,牡丹江文旅也在牡丹江火车站的北广场打造了高达15米的雪人。不管是外地游客,还是回到家乡的游子,都能在刚下火车出站时,第一时间体会到牡丹江冬日独有的魅力。作为一个归来的游子,看到这个高大可爱的雪人时,我心中油然生出一股暖意:“我回家啦!”

■出品:冯树盛 李青

■策划:新快报记者 陈琦钿

■统筹:新快报记者 黄闻禹

■采写:新快报记者 高京 贾典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