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沙南到上海虹桥,年初三中午一下高铁,小郭就让父母给自己拍了一张振臂高呼的照片,并上传到社交媒体:“上海,演艺大世界,我来啦!”

按照网络上的流行语来说,这是长沙姑娘小郭第一次“入沪连打”。她购买了悬疑话剧《虚无的十字架》《新参者》《放课后》等多场星空间春节演出票,准备多台好戏过一个别样的“文化年”。

“入沪连打”,指观众为了观看多场演出,不惜舟车劳顿特地从外地前往上海,而他们的目的地,就是演艺大世界。根据《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去年1月至10月,全国票房排名前10的中文音乐剧中,超过半数诞生于演艺大世界演艺新空间项目,其中《阿波罗尼亚》更是高居全国演出场次第一。

在演艺大世界,类似小郭这样“为一场戏,赴一座城”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背后更值得关注的是,文化与城市之间的相互赋能正日益显著。

看演出,成为春节打卡上海的理由之一

在长沙,小郭就是剧场里的常客。《阿波罗尼亚》《你好,我找Smith》《新刘海砍樵》等沉浸式戏剧,她都“刷”了N遍。

“第一次看《阿波罗尼亚》就觉得很新奇,台上台下的距离近到你可以看到演员脸上的汗珠,感受到他们的真情实感,就好像你自己也成了剧情中的人物一样,这样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是传统剧场很难给到的。”


作为资深剧迷,小郭知道,这类“沉浸式小剧场”其实就“起源”于上海演艺大世界。这个春节,当小郭决定带父母一起来上海旅行时,平时不太能够请假的她就提前购买了好多场演出票,准备一次看个够。“父母念叨南京路步行街很久了,那里有他们心心念念的老字号特产;而我必须要去星空间,好好体验一把新的‘上海特产’呀!”



对于这场陌生而特别的戏剧之旅,小郭并不紧张,因为她有一群特殊的演艺大世界“互联网姐妹”。确定行程后,小郭就开始在小红书上搜索“演艺大世界”“星空间”等关键词,随手点开一条,就是观众分享的观剧指南——详细到从哪个地铁口出来、坐哪道电梯上楼、大件行李在哪里寄存……小郭在帖子下的疑问也会在第一时间得到“姐妹”们的解答。“我还没来上海,就被这群因为演艺大世界而聚集的观众感动了。”

在“星空间”运营方——上海亚华湖剧院经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阮豪的心目中,“这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因为正是他们,对演艺大世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直以来,作为国内小剧场业态源头和代表的亚洲大厦,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观众,很多外地观众打着“飞的”来看剧。前几年,亚洲大厦为方便远道而来的外地观众,特地在前台开设了行李箱寄存处。但这几年,行李箱变少了。

究其原因,阮豪分析,过去大部分观众只为一部戏而来,看完再考虑住哪里,“现在,外地观众来上海更像是一次旅行,他会仔细规划行程,提前订好酒店,来上海后先在酒店放下行李,再来看剧。而且他们会看好几部剧,到哪里吃饭、到哪里购物也会提前做好攻略。”

春节演出不打烊,点亮夜间经济

观众的期盼,成为了星空间新春不打烊的最大理由。“星空间每年只有除夕和大年初一两天没有演出。”阮豪介绍,今年春节,亚洲大厦、大世界、第一百货、世茂广场四个星空间共上演10多部剧目,演出超过50场。


对春节期间的票房,阮豪胸有成竹。“开票的时候会卖掉一些票,这部分购买票者主要是外地观众和本地剧迷,属于早早就计划好的。然后到了年初二之后,大家开始慢慢活动起来了,票就会卖得非常快。这部分观众不经常进剧场,买演出票就和买电影票一样,为的是娱乐消遣。”正因为如此,星空间“春节档”的演出安排,主打喜剧和悬疑,“大众更喜欢在过年的时候看这类的演出。”

大众体验到的,是不断扩容的演出场所和更多、更优质的剧目;而让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则是一幅幅文化消费逐渐融入日常生活的鲜活场景。

一位在演出行业浸淫多年的分析师对此评论道,演艺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催生了全新的消费场景,通过文旅融合等方式,推动着演出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这种新型模式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小郭的春节“演艺大世界”之旅,无疑为这样的结论添加了一段生动的“旁白”。作为东野圭吾的书迷,年初五晚上看完话剧《虚无的十字架》后,意犹未尽的小郭跟随观众人流来到了附近一家日料店。因为营业到凌晨两点,这里被誉为星空间的观众食堂,热闹到有时候午夜仍要等位。

对阮豪来说,这样的场景早已见怪不怪,“有时候演员演出后饿了也会去这家店吃饭,周围都是观众,他们会觉得自己好像还在剧场里。”这就是演艺新空间盘活周边商圈餐饮的最好证明,住宿也是如此,阮豪透露,“三月份有些外地剧组要来星空间演出,在为演员订周边酒店时,原本有协议价的合作方告诉我们,全价都够呛,因为住宿几乎是订满的状态了。”

面对越来越多“为一场戏,赴一座城”的观众,阮豪希望星空间能做得更多。比如,随着上海成为外国人“入境游第一站”,星空间里也渐渐出现了一些“洋面孔”,“因为语言不通,有的人只是来打卡,但我们也在规划,是否通过字幕机等形式,邀请海外观众走进剧场,认识演艺大世界,让跟着演出来旅行成为文化消费新趋势。”

阮豪最近看到一篇报道,他把其中一段话转述给记者:当人们为一个展、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如何近悦远来,如何宾至如归?一条路径是,从文化消费新趋势中找到供给新方向,变流量为增量,变软实力为硬实力。

记者 / 刘艺

编辑 / 张姗

图片 / 星空间 资料图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