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李秀平

和过往每一个春节一样,2025年春节徐徐来临之时,我的思绪不断飘向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家乡,我的根之所在。

我的家乡山西省武乡县,是一个著名的红色之乡。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曾驻扎在这里,朱德、彭德怀、左权、邓小平、刘伯承等开国元勋曾长期在这里战斗和生活。因为在红船编辑部工作之故,我对家乡那段峥嵘岁月的认知超越了“红色文化”这个标签,变得有血有肉、生动细腻。

很小的时候,我就知道武乡曾是八路军总部。在我的家乡,不仅有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八路军总部王家峪旧址、关家垴战役遗址等红色地标,而且老一辈的记忆中烙刻着许多八路军打鬼子时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战印记。

抗日战争期间,武乡境内共进行了大大小小6368次战斗,其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就是关家垴战役。不过,这场战役不是八路军擅长的“游击战”,而是一场“阵地战”。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关家垴战役中的工事——几孔窑洞背后的故事。



▲关家垴战役中,被日本当作工事的窑洞遗址

01

关家垴,是《亮剑》里的李家坡

看过热播剧《亮剑》的不少观众,都对剧中激烈的战斗场景印象深刻。这些战斗场景,就包括李家坡战役。

李家坡战役,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日军山崎大队闯入了根据地内的李家坡。这支日军,不仅“扫荡”了八路军的兵工厂,而且威胁到八路军总部的安全。在此背景下,八路军副总指挥下令一定要全歼这股日军。战斗中,一个主力团虽然消灭了一大半日军,但是山崎大队的阵地布置得非常巧妙,导致八路军迟迟无法攻克。在这种情况下,李云龙率团与敌人展开了一场血战。最终,八路军通过土工作业的方式挖出暗道接近敌人,在距日军几十米的位置,一举投掷三千枚手榴弹,重创顽抗多日的日军山崎大队。

《亮剑》中的这一故事情节,取自抗战时期的关家垴之战。熟悉那场战役的人认为:“与《亮剑》相比,真正的关家垴战斗要更加复杂和惨烈。”

关家垴,是位于武乡县蟠龙镇境内的一个小山村。

1940年,在这个村庄爆发了一场规模很大、战况惨烈的战争。这场战役就是,关家垴战役。

关家垴战役,是百团大战第三阶段中的一场战斗。

因为战况酷烈、伤亡惨痛,人们常常用“惨烈”、“血战”等词语来形容。《党史博采》杂志社同名公众号于2022年8月21日刊发的一篇相关文章,标题就是《惨烈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一场力竭血战》。

在讲述关家垴战役的故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这个小山村。

关家垴,和我的家乡大部分村庄一样,地处黄土高原之上。

所谓“垴”,《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山岗、丘陵较平的顶部。”结合对家乡那些名字里有“垴”字的村庄地形的观察,我认为“垴”就是群山之中一块相对平坦的高地。在这些相对平坦的高地,家乡的先民和陕北等地黄土高原上的居民一样,会在向阳的山坡“开凿”窑洞居住。

日军侵华时期,关家垴的不少村民就居住在窑洞里。这些窑洞,后来成了日军的工事。

关家垴战役发生在1940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期间。

百度百科在“关家垴血战”这一词条下,如是描述这场战役的背景:“1940年10月上旬,八路军发动的百团大战进入了第三阶段,华北日军在前两个阶段中损失惨重,遂抽调数万兵力开始向我各抗日根据地展开报复性‘扫荡’。”

扫荡的另一个名称,就是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我的前辈的经历就是武乡人民经历的一个缩影:我爷爷盖的祖屋被烧、我一个当民兵排长的伯父被杀、我的姥爷牺牲在给八路军送军粮的路上、我的姥姥被鬼子兵用枪托打成重伤……

同仇敌忾,是那个时期中国军民共同的情感。

02

一场“不彻底“的歼灭战

在浩浩荡荡入侵我家乡的侵华日军中,独立混成第4旅团冈崎支队就是其中的一小股。这支500多人的日军,因指挥官是一位名叫冈崎谦受的中佐而得名。

别看这支日军人数不多,但却称得上组织严密、装备精良。有资料显示:“冈崎支队以从226联队、独立混成第4、第9旅团各抽调1个中队为基干,另由独混4旅团1个工兵小队、1个辎重兵小队、1个无线电分队、1个战斗救护班和独混第9旅团1个山炮分队(2门)组成支援单位,以上共计官兵535人。”

1940年10月27日,冈崎支队侵入位于与武乡县与黎城县交界的八路军黄崖洞兵工厂并进行了一番破坏。次日,这支日军一路烧杀掠抢推进到了武乡县洪水镇。



▲八路军总部武乡砖壁村旧址

洪水镇就是我的家乡所在地,这里距离当时的八路军总部所在地砖壁村只有20多公里。正在这里指挥百团大战的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不仅注意到了这支日军,而且把它作为打击目标。

就在冈崎支队由洪水镇往十几公里处的关家垴村推进时,彭德怀到达距关家垴5公里的石门村,并下达了歼灭冈崎支队的作战命令。



▲关家垴战役遗址

面对八路军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冈崎的当务之急是赶快给自己的部队找到一处可以凭险固守的地方。于是,他连夜抢占了关家垴。

有人这样描述关家垴村的地势:“山顶是平地,北面是悬崖,东西两侧也很陡峭,只有南坡相对平缓。”挑选这里作为防御阵地,可见冈崎的战略素养相当高。

10月29日夜,已经进入关家垴村的冈崎支队被八路军包围。次日,关家垴战役打响了。

对这场已经成为历史的战役,黄河新闻网刊登的一篇题为《彭德怀在山西的抗战岁月里》的文章是这样概括的:“关家垴一役,八路军以劣势装备对敌实行攻坚战、阵地战,与敌鏖战两昼夜,敌人大部被歼灭,八路军亦遭到很大的伤亡。”

关于“敌人大部被歼灭”,八路军、国民党和日军给出的数字并不一致。可以确定的是,这支日军的头领、选定关家垴作为防御阵地的冈崎谦受被击毙。

关于八路军“很大的伤亡”,数据也不确切,一说是600多人,一说是1000多人,另一种说法是2000多人。

有人如是总结道:“关家垴战斗,是中国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损失最大的一次进攻战役。”

相比之下,另一个评价更为到位:“一场不彻底的歼灭战。”



▲从这幅表现关家垴战役的油画中,可窥战况惨烈一斑

03

不得不说的“窑洞工事”

关于关家垴战役,在很多文章和影视片中已有详尽描述(详细内容可参看《党史博采》杂志社同名公众号于2022年8月21日刊发的《惨烈关家垴:百团大战中的一场力竭血战》),这里不做过多描述。

在这里,主要讲述关家垴战役中的窑洞如何被日军用来当作工事,八路军为此吃亏的内容。

多年之后,八路军在关家垴吃过的亏,成为上甘岭战役取胜的经验。在这一点上,彭德怀元帅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吃一堑长一智”。



▲关家垴战役纪念碑

事情还得从2024年12月中旬说起。

当时,红船编辑部在吉林举行了一场重温抗战精神的活动。应邀参加此次活动的嘉宾之一,是彭德怀元帅的侄外孙张峰。他发言的题目,就是《外公总结关家垴战斗经验,打赢上甘岭战役》。

在发言中,张峰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后期。这时,战场已经从比较开阔的北部(适合运动战)推进到朝鲜南部的三八线附近。相应地,战场变得“正面已经狭窄,纵深很大”。

这种地形意味着,阵地战相对多了,但志愿军的阵地战经验却很少。所以,彭德怀联想到了关家垴战斗,并向周总理点名让陈赓大将来朝鲜。接受命令后,在战争年代双腿都受过枪伤的陈赓拄着拐杖上了朝鲜战场。

彭德怀为什么一定让陈赓来朝鲜呢?

原来,当年陈赓也参与指挥了关家垴战役,对日军的“窑洞工事”和八路军的暗道工程很了解。

当年,冈崎支队占领关家垴村之后,500多名日军和被他们裹挟的300多名民夫马上开始修筑工事。

在一篇题为《<亮剑>中的李家坡之战,历史上的原型战斗,又是怎样的惨烈?》的文章中,是这样描述日军在关家垴的防御工事的——

经过数小时作业,到深夜就已经完成了防御工事。

依托关家垴山头的台地挖掘了八卦形的核心阵地,可以由交通壕连接到台地边沿的阵地。所有战壕都挖得很深,战壕壁上还有很多能藏人的猫耳洞。所有机枪、火炮都至少有两个掩体。

山腰的窑洞全部打通,每个窑洞都构筑有射击孔,窑洞前挖了防弹壕,在通往山上的唯一道路两旁,各有四个窑洞被改造成配置机枪的暗堡。

在关家垴山脚还挖了300多个散兵坑,围绕山头形成外围阵地。形成山脚外围、山腰窑洞、山顶核心的三线阵地配置体系。日军的这番辛苦确实没有白费,这些防御工事给后来八路军的进攻带来了巨大困难。

用大白话说,日军依托关家垴的地势,构筑了三道工事。

文章中描述的第二道工事,依托当地村民居住的窑洞构建。村民依山而建的窑洞,原本是独立的,日军在修工事的时候,不仅把同一排的窑洞左右打通可以通行,而且把不在同一排的窑洞上下打通,形成许多自由进出的“门口”。

日军依托易守难攻的关家垴敌阵地,用火力完全控制了关家垴全村和山头台地,八路军很难攻克。日军的机枪扫射加飞机轰炸,让八路军伤亡惨重。

在严峻的战况面前,时任129师师长的刘伯承元帅想出一个妙计。

据抗战老兵回忆:“足智多谋的老师长举着望远镜观察良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让战士们运用土工作业,挖暗堡逼近日军,然后突然攻击,展开白刃战,这样可以减少牺牲。”

刘伯承的妙计一出,129师385旅769团团长郑国仲(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便亲自带人挖地道。坑道挖到鬼子防线附近后,八路军将士便抵近展开了手榴弹攻势:“1940年10月31日16时,冲锋号吹响了,郑国仲的七六九团一个营呐喊着,挺着刺刀,向关家垴上冲锋;另一个营则把坑道挖到了日军的后面,手榴弹天女散花一般地落在了日军阵地上,冈崎大队长被第一轮从天而降的手榴弹炸死了。”

接着,八路军战士冲上关家垴“垴顶“与日军展开白刃战。但有100多名日军逃到了半山腰的”窑洞工事“里负隅顽抗。由于迫击炮轰不塌山腰处的窑洞,战士们冲入村庄后,又在“窑洞工事”面前不断遭遇牺牲。

按照张峰的描述,八路军战士对窑洞并不熟悉。他们从第一个洞进去后,往里打几枪没动静。其实,这时候敌人已经跑到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窑洞里了。他们又往第二个窑洞打枪,打几枪又没动静,又打第三个,等打第四个窑洞的时候,敌人从第一个、第二个洞里出来了,第七个、第八个窑洞里的敌人也出来了。这样一来,八路军受到两头夹击。



▲彭德怀在关家垴前沿阵地

关家垴阵地屡攻不克,最焦急的人是彭德怀。

据抗战老兵、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山炮连观测手杨云溪回忆:“彭总一听说冈崎大队来到了根据地腹地,就指令将这支日军消灭了,一个不留。杨云溪一直能够记得,彭总就在距离自己不到一百的战壕里指挥战斗,他身靠在战壕的一边,一条腿支撑在另一边。日军的飞机飞来了,在头顶上嗡嗡作响,炸弹激起的尘土溅在了彭德怀的身上,但是他手举望远镜,一动不动。一直跟随着八路军总部的记者徐肖冰赶快拍摄了这个情景,这就是以后百团大战中彭德怀的珍贵照片。”

最终,在日军大批援军逼近后,彭德怀艰难地下达了撤出战斗的命令。

几天后,彭德怀、左权、刘伯承、邓小平、陈赓等人一齐来到关家垴村,仔细查看了日军的临时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刘伯承看到日军挖的众多“猫耳洞”后,感慨地说:“别小看这小小的招式,非常实用,凭我们现有的武器还真难对付。”



在训练有素、武器精良、工事专业的日军面前,八路军的作战虽勇敢,但最终打了一场“不彻底“的歼灭战。

从某种意义上说,关家垴战役成了彭德怀一生的痛。“《彭德怀自述》中把这场战役称为自己的4大败仗之一,可见,这是一场让铁汉都被打痛了的战役。”有人如是说。

这份深刻的“痛”,让彭德怀等八路军将领受到启发,把教训转化成了经验。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当志愿军推进到三八线附近,彭德怀意识到要打阵地战,就必须把亲历关家垴战役的陈赓大将调到前线去。于是,陈赓大将拄着拐杖上了朝鲜战场。

其实,1951年3月,陈赓曾经到了朝鲜战场,因为腿部旧伤复发不得不回国治疗。腿伤尚未痊愈,他便再次来到朝鲜。第二次赴朝时,陈赓被任命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

到达朝鲜后,陈赓便开始建立坑道战的战术体系。他说:“坑道不仅保存自己,更消灭敌人,能藏能打,野战工事结合,作战生活统一。”

最终,坑道成了既“可供士兵吃饭、睡觉、养伤”,又能囤积粮食弹药的综合工事。

后来,在为期43天的上甘岭战役中,美军疯狂投放了197万发炮弹,5000多枚航空炸弹。敌人不仅对志愿军阵地狂轰猛炸,而且土石封堵、投毒放烟、切断水源,无所不用其极。但志愿军采用坑道战术,顽强地守住了阵地。

上甘岭战役打响前,陈赓已经回国。因此,他被称为上甘岭战役的“幕后功臣”。

在张峰看来,坑道战是陈赓大将扩展了关家垴战役工事思路的结果,最终带来了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从这个意义上说,关家垴战役不能简单地用胜败来形容。

撰文:李秀平

统筹:李秀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