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光平

在新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抗美援朝战争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一场保家卫国的正义之战,更是中美两国在军事、战略与智慧层面的激烈碰撞。


1950年,朝鲜半岛战云密布,美国的侵略行径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在决定出兵朝鲜的关键时刻,“谁来打”成为摆在毛泽东面前的一道难题。起初,粟裕是挂帅的人选,然而他的身体状况让这一计划难以实现。随着局势的迅速变化,彭德怀挺身而出,肩负起这一历史重任。


1950年10月,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果断决策,支持朝鲜抵抗侵略,并向美英政府表明中国立场。10月5日的颐年堂会议上,彭德怀言辞激烈,力陈出兵朝鲜的必要性。他深知,若不及时行动,战争胜利将被推迟,中国安全也将面临巨大威胁。


美军指挥官麦克阿瑟却对中国出兵嗤之以鼻,认为中国军队不敢介入。他毫无顾忌地指挥美军向鸭绿江推进,10月17日,更是指挥美军第八、第十集团军围攻平壤。杜鲁门和麦克阿瑟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全然忽视了中国的反应。


1951年1月,朝鲜战场局势突变。10万志愿军在上甘岭地区被美军重兵围堵,补给线被切断,陷入“包饺子”的困境。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后,下达“放弃支援,以攻代守”的8字命令。这一命令让众将一时懵了,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原来,毛主席的战略意图是让“饺子”从内部瓦解。彭德怀迅速调整部署,命令被围部队就地防御,分散隐蔽,同时指示第63军从侧翼突袭美军后勤补给线和指挥系统。被困志愿军抓住战机,成功突围。


在战争初期,毛泽东深知初战胜利的重要性。他日夜操劳,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指导前方作战。1950年10月21日凌晨,他下达第一次战役部署,准确判断出麦克阿瑟的战略失误,抓住机会争取首场胜利。10月25日,志愿军第四十军采用“拦头、截尾、斩腰”战术,歼灭南朝鲜军一个加强营,随后13个昼夜歼敌1.5万余人,重创美军第一骑兵师一个团。


志愿军连续两次战役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士气。而在美国白宫,麦克阿瑟的错误判断让美国“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的总攻势”成为笑柄。

在指挥部选址上,毛泽东也格外重视安全。志愿军总部最终设在平安北道朔州郡的隐蔽山沟,彭德怀亲自选定。1950年11月24日,毛泽东特意发电报提醒彭德怀注意指挥部安全。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离不开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彭德怀等将领的卓越指挥,更离不开志愿军战士们的英勇奋战。这场战争不仅捍卫了国家尊严,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力量。

作者:陈光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