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克之1902 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年少的华克之早早便对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主革命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时的他,以 “三民主义信徒” 自居,加入了尚在地下秘密活动的国民党。后来华克之被保送进金陵大学,他不仅学业出众,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才能与组织能力。不久之后,他便成为国民党南京市党部的青年部长,同时还担任了南京市学联的负责人之一。
华克之的前途一片光明。然而,蒋介石1927年公然背叛革命,他指使流氓暴徒捣毁南京国民党市党部,随后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无数革命志士倒在血泊之中。
蒋介石企图拉拢这位国民党左派人物为自己所用。他派人向华克之许下诸多诱人的承诺,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应有尽有。
但华克之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断然拒绝了蒋介石的拉拢。蒋介石恼羞成怒,立刻下令将华克之关押起来。
幸好,在国民党元老们的极力保释下,华克之才得以重获自由。经此一难,华克之投身到一系列反蒋活动之中。
1929 年,华克之迁居上海,迅速聚拢了一些志同道合的知交好友。他们逐渐达成了一个共识:蒋介石已经成为了中国革命道路上的最大绊脚石,必须将其消灭,而他们选择的手段便是刺杀。
当时,与华克之同住一起的共产党员陈处泰(即陈惘子),作为党组织与他们的联系人,带来了党组织的意见:无产阶级政党有着自己的革命理念与斗争方式,并不鼓励采用暗杀这种极端手段。
党组织认为,既然大家的革命目标都是一致的,那最好的选择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革命工作。
然而,华克之等人并没有接受党组织的这一正确意见。他们再三向党组织表示,此次刺杀行动事前事后都与共产党毫无关联,也绝不会要求共产党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他们决心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这一 “壮举”。
暗杀计划就此紧锣密鼓地开始实施。为了刺杀蒋介石,华克之进行了一系列周密细致的部署。
1934 年 11 月,他在南京精心设立了掩护机关 —— 晨光通讯社。他自己化名胡云卿,以 “出资资助的华侨富商” 的身份担任社长,巧妙地伪装自己,隐藏在敌人的眼皮底下。
同时,他还四处奔走,联络各方有志之士,组建了一个有着明确奋斗目标、完善行动纲领和严格工作纪律的战斗集体。他们时刻寻找着刺杀蒋介石的最佳时机。
1935 年 11 月 1 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隆重召开。华克之等人决定在这次大会上动手。他亲自担任刺杀行动的总指挥,枪法精熟、胆识过人的孙凤鸣肩负起了刺客的重任。
大会如期举行,孙凤鸣凭借着华克之等人进入了会场后混在人群中。当各中委出礼堂至第一会议厅门口摄影时,孙凤鸣死死地盯着会场的入口,等待着蒋介石的出现。
然而,蒋介石迟迟不肯出来,就在他几乎绝望之时,他看到汪精卫走出了会场,代替蒋介石与众人合影。孙凤鸣决定改变计划,向汪精卫开枪。
他迅速拔出手枪,朝着汪精卫冲了过去,同时高呼 “严惩国贼,诛杀汉奸” ,汪精卫应声倒在血泊之中。汪精卫的侍卫们反应过来后,立刻向孙凤鸣疯狂射击,胸部连中两枪的孙凤鸣重重地倒在地上。
直到此时,蒋介石才惊慌失措地从楼上跑下来。事发之后,蒋介石暴跳如雷,他立刻命令多调得力人员参加侦破工作,不惜一切代价要将幕后主使和参与者全部缉拿归案。
得知刺汪案的负责人是华克之后,蒋介石更是恨得咬牙切齿,立刻下令特务们悬赏 5 万大洋缉拿他。
国民党特务们为了抓住华克之,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们在全国各地以及香港等地都布下了密密麻麻的眼线,到处搜查华克之的踪迹。但华克之一次次巧妙地躲过了特务们的追捕。
刺汪案一周年之际,华克之为纪念那些在刺杀行动中死难的战友,书写了《告全国同胞书》。他还特意将此书分别寄给了毛主席和蒋介石,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向蒋介石公然宣战,也让蒋介石对他的悬赏金额一下子飙升到了 10 万元,华克之成为了蒋介石眼中最危险的敌人。
刺汪案让许多人都因此受到了牵连。余立奎、张玉华、贺坡光、孙凤鸣的妻妹、贺坡光的胞兄和老母、孙凤鸣的妻子崔正瑶、华克之的小学同窗陈处泰(共产党员)等人均被国民党特务秘密处死。
这一系列血淋淋的现实,犹如一记记沉重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华克之的脸上。华克之开始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他意识到,仅凭个人的一腔热血和单纯的刺杀行动,并不能真正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最终,他下定决心,接受共产党的组织领导。
后来,经过多方的努力和辗转,华克之终于到了延安。然而,当他到达延安后,毛主席却做出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决定 —— 让他赶快离开。
其实,毛主席做出这一决定,不仅仅是考虑到华克之身份暴露会给延安带来的直接危险,更重要的是从国共合作的大局出发。
当时,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降到次要和服从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正努力与国民党进行第二次合作。
华克之三次策划刺杀蒋介石的经历,让他成为了蒋介石极度痛恨的对象。一旦华克之留在延安的消息被蒋介石知晓。
蒋介石可能会以此为借口,破坏合作协议,再次挑起国共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可能导致刚刚建立起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破裂。
这一决定虽然对华克之个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但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却是一个无比正确且必要的选择。
华克之知道毛主席的良苦用心,没有丝毫怨言地离开了延安。离开延安后,华克之继续在隐蔽战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