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时期,日军军官的培养体系基本上是封闭式的,“唯分数论”现象比现在的高考更加严重,甚至在校分数可以伴随日本陆军军官的一生。

当时,如果一位日本人矢志从军,他的求学路径应该是这样的:陆军幼年学校(小学)、日本士官学校(高中)、陆军大学(大学)。在这个过程中,这位日本人必须从小寄宿,从小就开始死读书、读死书,一门心思把成绩搞上去。

除了军事课程,什么政治经济外交、国内国际国外,他们既不关心,也不愿去学习。换句话说,这样一套流程走下来,这位日本人除了打仗,什么都不会。至于他平时的励志口号,也基本都是叫嚣着要把“东亚病夫”怎么样怎么样。



很多中国近代留学生,去日本留学的最高追求就是进入日本士官学校,蒋委员长就曾是其中之一。从日本士官学校回来的人,平时都是鼻孔朝天、牛气哄哄的人物。东北军中还搞了一个“士官系”,杨宇霆就是其中之一。

对于最后的陆军大学,如果不是士官学校的优等生,是连报名资格都没有的。当你通过了异乎寻常的高分门槛进入了陆军大学,这里的环境同样是“唯分数论”。毕业时,前六名的陆军大学毕业生还可以得到天皇的御赐宝刀,而这些人也被称为“军刀组”。

“军刀组”成员拥有出国留学的权利。对于日本陆军来说,“军刀组”则是事业飞黄腾达的代名词,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经历了“火箭式”上升。随着毕业生的逐渐增加,日本军队高层几乎被“军刀组”垄断。

在这种狭隘、偏见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本军官,从小就带有“忠于天皇”、“征服东亚”等思想;在性格上,则表现为固执、极端、偏激等。这种应试制度中的复制品,对日本邻国、本国人民都有着不小的危害。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他们是日本发动战争、侵略他国的主要推动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