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期待每一个共鸣的你,关注、评论,为学、交友!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关东军决意一举攫取东三省。

19 日深夜,关东军参谋们与尚在沈阳的参谋本部作战部长建川美次磋商。建川说:鉴于中东铁路的性质和目前形势,“可以不向长春以北派兵”。他的着眼点在于力求避免导致同苏联发生冲突。



建川又说:“尽快打击吉林、洮南等,应该是有利的。”他还主张消灭现有东北政权,树立接受日本支持的政权。

1、吉林沦陷

东窥吉林遂成为关东军扩大侵略的第一个作战步骤。石原莞尔深知吉林省城远离南满铁路和“关东州”,日本出兵该地需要寻找借口。事先,他已布置吉林特务机关长大迫通贞在吉林制造骚乱,然后以“护侨” 为借口要求派兵。大迫指使浪人枪击市中心区日人商店,随后向关东军司令官频频报告 900 名日侨“处于危险中”。适驻朝鲜日军第三十九旅团越境抵达沈阳,本庄繁遂以“拯救吉林日侨”为口实,于 21 日下令进军吉林市。下午,第二师团开抵吉林。

吉林省主席张作相在“九一八”前因理丧前往锦州,其职务由省边防军参谋长熙洽代理。熙洽是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前清皇族,素有亲日倾向,与第二师团长多门又有师生关系。20 日,他派人赴长春与日军接洽。同时,以“奉谕:避免冲突,中日事件由外交解决”为托辞,命令驻扎省城中国军队 3 个团、5 个营撤出省城待命。21 日下午 8 时,第二师团兵不血刃占领了省城吉林。23 日,日军占敦化,24 日陷通辽、新民,25 日进据洮南。

这样,日本侵略者仅仅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侵占东北 30 座城市,并不同程度控制北宁、沈海、四洮、吉长、吉敦、吉海等铁路线。辽宁、吉林两省轻易地沦陷于日本军国主义之手。



中国关内民情激愤,舆论沸腾。爱国学生纷纷向南京政府请愿,要求抗日救亡。从“剿共”前线返回南京的蒋介石于 9 月 22 日宣称:“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蒋所谓“静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就是希图英法操纵下的国际联盟,以及美国出面来制止日本的侵略。中国驻英公使施肇基于 21 日向国际联盟理事会会议,就日军侵犯东北提出申诉:要求国际联盟制止“此项危害国际和平的局面”再扩大,恢复事变前原状,确定赔偿。23 日,南京政府照会美国政府:日本蓄意违背《非战公约》,希望美国政府“深切关怀”。日本驻国际联盟代表芳泽谦吉按照若槻内阁的训令,在 25 日国联理事会会议上辩称:日本出兵“纯属自卫”,帝国对中国东北“并无领土野心”。现已将大部日军撤回南满铁路“附属地”,待日本臣民的生命财产获得保障时将其余部队撤回原地。

日本愿与中国直接交涉,目前国际联盟最好避免干涉。

操纵国际联盟的大国英、法与《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发起国——美国,对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都持姑息纵容的态度。当时,英法美正处于世界经济危机的困扰之中。英国政府认为东三省距离英国在华权益集中地区长江中下游很远,不打算介入纠纷。法国面临对德关系紧张和法郎贬值 4/5 的局面,无暇他顾。美国也持观望态度。 它希望国联既不要进行调查,也无需限定日本撤兵的日期。美国政府照会日、中两国政府,要双方不再发生任何新的“敌对行动”。

因此,9 月 22 日国联理事会会议要求两国撤兵,但又拒绝中国代表“限期撤兵”的提议,于 30 日通过一项既不谴责日本为侵略,又不主张采取任何实际措施的“不扩大事态”的决议,宣称:日本政府已经声明“对东三省并无图谋领土之意”,“日军也已开始撤退”,国联理事会呼吁双方,“防止事变范围之扩大与严重”。



同时,决定休会两周。蒋介石翘首盼望的“国际公理之判断”第一次就这样地发落下来。

2、轰炸锦州的连锁效应

日本关东军鉴于南京政府持“逆来顺受”的态度,国际联盟和美国采取明显的姑息政策,遂着手扩大侵略战争。10 月初,本庄繁向满铁总裁内田康哉说:此次事变“是解决帝国多年悬案,永远确保帝国利益的唯一大好时机”。关东军要统一“满蒙”,使它与“中国本土”脱离关系。这表明,野心勃勃的关东军决定占领中国东北全境。

当时,关东军原打算仿照攻占吉林的先例北侵哈尔滨。他们命原宪兵大尉甘粕正彦在哈尔滨制造了向日本领事馆、朝鲜银行投掷炸弹的事端。总领事大桥忠一电请关东军出兵。参谋本部担心进占哈尔滨可能引起苏联方面的强烈反应。

24 日,参谋总长金谷范三下令关东军“不得向宽城子以北进军”,没有指示不得采取新的军事行动。同时,还阻止了关东军向延边地区出兵。

10 月,关东军采取了扩大侵略的第二个作战步骤:轰炸锦州, 攻击齐齐哈尔。8 日,石原莞尔亲自乘机指挥 12 架日机轰炸东北边防公署、辽宁省政府两个行署驻地锦州,投弹 70 多枚,并袭击了打虎山、沟帮子车站。

日本军国主义锋芒指向锦州的举动,震动了西方列强。一向信赖币原而持观望态度的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日本驻美大使出渊胜次就轰炸锦州事提出质询和抗议,并于 9 日致函国际联盟,希该组织在权限许可下施加压力和权威。美国应邀派日内瓦领事吉尔伯特出席国联理事会会议。国联秘书长于 9 日发出“防止事态扩大”的又一个通告。理事会于 10 月 13 日开会,再次讨论中国东北问题。24 日,理事会以 13 票赞成、日本 1 票反对的表决,要求日本在 11 月 16 日下次会议之前,将日军撤到南满铁路区域之内。



日本政府明确表示拒绝撤军,并作出愿同中国“直接谈判”的姿态。10 月 26 日若槻内阁发表《关于满洲事变的第二次政府声明》, 继续反诬中国“收回国权运动渐趋极端”,企图破坏日本国民“生存权益”,如果日军全部撤回满铁附属地会使日本人安全濒于危险。这个声明提出日中“直接谈判”的五项“基本原则”,其实质是要南京政府允诺永不抗日,取缔人民的抵制日货运动,承认不平等条约所规定的日本在中国东北的“权益。芳泽谦吉在 27 日向国联理事会正式提出币原的日中“直接谈判”的五项“基本原则”。日本政府上述行动无疑是对国联理事会表决的嘲弄和蔑视。

3、江桥抗战

轰炸锦州之后,关东军决定向黑龙江省进军。

早在 9 月 24 日参谋总长金谷电告关东军司令官本庄:不得出兵哈尔滨。10 月 11 日,高级参谋板垣获得情报:政府通过驻苏大使广田弘毅向苏联方面暗示,日本不向松花江、洮儿河以北一线进攻。他发觉这一情报与参谋本部中国科科长重藤千秋一封信函所示之意正相吻合。该函表示,陆军中央阻止向松花江、洮儿河以北一线出兵,但可向山海关为止的地区推进。

板垣感到政府和军部都打算以“南满”、“北满”为界,将事变限制在“南满”地区内解决,坚持及时北侵的板垣一伙向司令官本庄献策,关东军可变换策略,采取利用汉奸军队打头阵的手法,避开哈尔滨,沿洮昂铁路向黑龙江省出击。



“九·一八”事变后,关东军收买原洮辽镇守使张海鹏。张于 10 月 1 日自称“边境保安司令”,宣布“独立”。关东军乃唆使张海鹏部伪军充当进窥齐齐哈尔的前锋。齐齐哈尔地处松辽平原,只有嫩江为天然屏障。当张海鹏伪军临近嫩江时,黑河警备司令、 第三旅旅长马占山奉张学良命统率黑龙江部队,并代理省主席的职务。

马占山军集结大兴,与张海鹏伪军隔江对峙。为了阻止日伪军过江,马占山军在 10 月中旬,拆毁嫩江上铁路桥三处。19 日马在省城就职。关东军抓住嫩江桥被拆作为口实,又从幕后操纵走向前台;10 月 27 日,新任齐齐哈尔特务机关长林义秀少佐通知黑龙江省政府:洮昂铁路系满铁贷款所建,现在债务未清,破坏嫩江铁路桥就是“侵害日本财产”。限 10 月 28 日至 11 月 3 日一周修复, 否则日方将派兵掩护修理。

若槻内阁支持以武力掩护修桥的做法。关东军以第二师团主力一部组成“嫩江支队”,集结于泰来附近。11 月 2 日,林义秀向马占山发出本庄繁的最后通牒:在 11 月 4 日正午以前,马占山、张海鹏两军各自铁桥后撤到 10 公里以外地区,否则,日军将行使武力。

4 日,“嫩江支队”掩护张海鹏伪军进攻,午后,在飞机的配合下渡江袭击大兴车站,马占山军奋力抵抗。次晨,日军再次以飞机、山炮猛轰马军阵地。马部苦战连日,给日伪军以重创。据日方披露,日军被击毙 167 人,伤 600 余人。张海鹏伪军被歼 700 余名。“江桥抗战”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军队给日本侵略者的第一次回击。

4、要不要占领黑龙江的争议

关东军不甘心败阵。8 日,林义秀按照关东军的训令通知黑龙江省政府要马占山下野,由黑龙江省政府与张海鹏之间“和平授受政权”。马占山置之不理,关东军从长春、吉林调来第二师团主力增援嫩江。11 日,关东军通过林义秀再一次要马占山下野;马军撤出齐齐哈尔。并声称:“为保证洮昂铁路的安全”,日军有进驻昂昂溪车站之权。限马占山在 12 日晚 12 时答复。马占山再一次拒绝日方的要求。



这时候,在围绕出兵“北满”和进占齐齐哈尔的问题上,日本军部和关东军之间出现了分歧。为了避免引起日苏间冲突,军部主张暂时不进军“北满”。鉴于关东军屡屡独断专行,估计有可能无视这一方针而北进。

因此,参谋总长金谷范三参照日俄战争时的先例,上奏日皇裕仁,请批准将统帅权临时部分地委由参谋总长掌握,事后报告日皇。也就是说,参谋总长得随时发布与最高统帅命令具有同等效力的“临参委命”来节制关东军的行动。裕仁批准了金谷的奏请。11 月间,在进攻黑龙江省城的问题上,军部与关东军之间的矛盾趋于激化。11 月 2 日,参谋总长电令关东军:“为修江桥,可以出动。但如向远离嫩江的北满出兵,无论有何项理由,非经我批准,都不许出兵。”

次日,陆军省次官杉山元电示关东军:修江桥时“要注意动作迅速”,至迟在 13、14 日左右完工,部队撤退完毕。关东军对军部迭次约束其行动,已有怨言。10 月间,本庄繁曾作出请辞的姿态。板垣等人出面质询军部意图何在。同时,关东军又放出“愿暂时脱离国籍”而“独立”的空气,在进攻齐齐哈尔的问题上,关东军根据情报判断苏联不会直接越境而出兵东北,对军部阻挠其进军“北满”,极为不满。11月 5 日参谋本部向关东军发出“临参委命”第一号,指出:鉴于目前国内外形势,“对北满的方针是暂时不采取积极作战行动”。

16日,又训令关东军“不得利用中东铁路”,沿该线东西两方面采取行动“要限制在自卫上的最低限度”。关东军则坚持打垮马占山军,并攻占齐齐哈尔。双方相持不下。



这时,日本驻苏联大使广田弘毅以听到“苏联将武器援助马占山的消息”为辞,向苏联政府方面试探,10 月 29 日,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向广田宣称:苏联对交战双方都不提供任何支持,采取“严格的不干涉政策”。广田将这一消息透露给军部。加之原来反对关东军出兵北满的满铁总裁内田康哉和驻沈阳总领事林久治郎,这时看到东北局势发展有利于日本,转而采取支持关东军的态度。军部的态度有所改变。11 月 14 日,参谋总长以“临参委命”第三号通知关东军:如若马占山不接受撤往齐齐哈尔以北,和不得向中东铁路以南出动的要求时,“贵军应采取自卫上认为必要的自主行动”。

这道命令意味着军部坚决不准向“北满”进军的意图开始松动。15 日,关东军向马占山发出撤到齐齐哈尔以北,并限在 16 日中午前答复的通牒,此时,嫩江桥已修竣,日军兵力集结 8000 人,急待进击。

若槻内阁从外交上考虑国际联盟理事会即将在巴黎开会就东北问题进行第三次讨论,绝大多数阁员反对此际攻占黑龙江省城。当 16 日陆相南次郎提议内阁批准进军齐齐哈尔时,币原和其他文职阁员认为如果进占黑龙江省城,日本将在国际上陷于窘境。倘若军方执意这样做,他们准备辞职。南次郎无奈,当夜与上原勇作元帅密谋,次晨,南次郎独自会见正在卧病的若槻首相。他向若保证:一旦征服马占山军,关东军将立即撤出齐齐哈尔。若槻表示同意。



实际上,在 16 日晚,参谋本部已经下达了“可暂时进入齐齐哈尔”的第四号“临参委命”。为了掩盖这一次专擅,参谋次长将发电时间改填为“17 日上午 10 时 10 分”。18 日拂晓,第二师团主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进攻三间房马占山军主阵地。激战过午,马军伤亡严重。马占山把军政两署撤往海伦。19 日晚, 关东军陷齐齐哈尔。

日本侵略者之所以敢于抛掉“纯属自卫”和“不扩大事态”等一切假面具,悍然侵占东北北部地区,攻陷黑龙江省城,这与西方列强期望日军“北进”,同苏联发生冲突以及他们一再袒日是分不开的。

5、美国不干涉的借口

锦州被炸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察觉到日本政府,完全控制不了陆军。如果日本占据东三省,不仅美国失掉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而且将引起远东均势的变化。10 月 9 日,他向总统胡佛陈词:日军的行动将《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视同一张废纸”,应当对日本实行集体的经济制裁或施加外交压力。胡佛表示反对,认为“实行经济制裁将导致战争”。且遣人征询英、法是否愿同美国一道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伦敦、巴黎作出否定的回答。实际上,胡佛的意图是听任日本北进,让它充当远东的反苏堡垒。

10 月中旬,他在内阁会议上声称:在中日纠纷问题上“日本方面有些道理”。如果日本大胆地宣称:中国已经不能维持各项条约所需的国内秩序。“中国大块国土已经赤化,并同俄国合作”。“满洲处于无法容忍的无政府状态”。我们“北方与布尔什维主义的俄国为邻,如果侧翼出现一个布尔什维主义的中国的话,那将危及我们的生存”。要么九国公约签字国同我们一道去恢复中国的秩序,要么让我们为了自保去干吧!如果你们不参加恢复秩序,我们认为日本不能履行条约中时过境迁的义务。胡佛认为美国与日本长期友好,应当考虑日本方面的理由。

他强调说:“美国不参与经济制裁或军事制裁”。因为这将“导致战争"。



当 11 月日军兵临嫩江时,史汀生再次要求制裁日本。胡佛坚持“只能诉诸舆论”。国联邀请美国派员列席理事会会议。美国驻英大使道威斯抵达巴黎,他不但从未出席国联理事会会议,反而在私下作袒日游说。因此,舆论界讽刺地指出:“当道威斯徘徊塞纳河畔之际,正是本庄 (繁) 渡过嫩江北进之时。”

国联理事会讨论对日制裁案持续一个月之久,终未获通过。

面临东北国土大片沦丧的蒋介石政府,仍在痴心盼望在“外交无形之战争”中取胜,懵懂地判断:国联和英法始终尽力削除日本完全占领东三省计划的实行与成功;美国在必要时“有运用《九国公约》出面对日本作有力抵制之可能”。不久,国联和美国的行动使南京政府的幻梦完全破灭了。

6、夺取锦州

夺取锦州和哈尔滨是关东军侵占东三省的最后作战目标。占领齐齐哈尔的关东军立即将锋芒转向辽西。11 月间,土肥原贤二在天津两次制造骚乱,以达到弄走溥仪和冲击平津张学良势力的双重目的,本庄繁以“救援天津日军”为借口,又独断专行命令关东军南下。27 日,第四混成旅团越过辽河,向锦州进犯。前锋抵达打虎山、沟帮子。

在日本侵略者进攻锦州的消息传出时,南京政府代理外长顾维钧向英、法、美提出锦州“中立化”的方案。即驻锦州中国军队撤到山海关;日本向三国和国联保证不占领锦州,不干涉中国的行政权;国联派军队驻扎“中立区”。关东军坚决不赞成将锦州划为“中立区”。他们向军部提议:如有设置的必要,“中立区”应在山海关到滦河之间。



这就是说,贪婪的关东军主张把中国军队驱赶到长城以南河北省滦县境内去。当时,中国民众激烈反对锦州“中立化”方案,各大城市抗议示威络绎不绝。随着关东军进军辽西开始,南京政府设立锦州“中立区”计划告吹。

这时,国际和国内对关东军的行动都有强烈的反应。外相币原曾向美国务卿史汀生表示:日本政府决定日军从齐齐哈尔撤出, 并保证停止进军锦州。关东军南进,史汀生严厉诘责币原失信。在军部方面认为关东军专擅,“过分蹂躏 (陆军) 中央”,极为愤慨。在 27 日一昼夜当中连下四道“临参委命”,命令关东军将已经进入辽河以西的部队,毫不迟疑地全部撤到辽河以东,29日,关东军不得已暂时退兵新民。

12 月中旬,日本政局发生变化。若槻内阁外失信誉,内受军事法西斯发动的“十月事件”和反对派倒阁的冲击,难以维持下去,于 12 月 11 日实行总辞职。第二次“币原外交”随之告终。

元老西园寺公望公爵推荐政友会总裁犬养毅为继任首相。13 日,犬养毅内阁成立。为了取得军方的支持,犬养毅选任陆军“皇道派”首脑、与关东军侵华方略相同的荒木贞夫为陆相。由于荒木的活动,12 月 23 日,闲院宫载仁亲王接替金谷范三出任参谋总长。 不久,荒木的亲信真崎甚三郎中将担任参谋次长。

新任军部首脑支持关东军进占锦州。他们决定派遣陆军第四师团、第八师团前往东北,加强关东军。为了寻找用兵的借口, 早在 12 月 10 日国联理事会通过对中国东北问题进行国际调查的决议时,日本代表接受决议,但提出一项保留意见:为了直接保护日本臣民的生命财产,日本对蔓延满洲各处之“土匪”和其它不法分子“将采取必要的行动”。



也就是说,日军享有“护侨”的“剿匪权”。军部决定利用“剿匪权”侵犯锦州。当第二师团调回沈阳,第八师团一部开到东北时,军部乃于 12 月 25 日电示关东军:为了“剿匪”,可向锦州“靠近”。27 日,经日皇裕仁裁可又增派驻朝鲜第二十师团一个混成旅团和第三师团的重轰炸机中队协助关东军行动。同日,第二师团渡辽河向盘山进军。日军总兵力达到 4 万人以上。

7、侵占哈尔滨

12 月中国的政局也极为动荡。人民群众对蒋介石政府不抵抗政策造成大片国土沦丧,十分愤慨,予以严厉谴责。国民党内各派系又联合倒蒋。蒋介石不得已于 12 月 15 日宣告下野,避居奉化。1932 年元旦,林森任国民政府主席,粤系孙科任行政院院长。

面对日军的强力进攻,驻锦州东北军奉命于 29 日撤往关内滦县一带。日军于 1932 年 1 月 3 日占领锦州。山海关外辽西地区沦陷。

日本占领锦州后,美国务卿于 1 月 7 日发表声明:美国不承认损害美国在华权利,损害中国主权独立领土或行政的完整,影响门户开放政策,或违反《非战公约》的任何情况。史汀生与英、 法联络,希望他们采取相应的对日行动。但是,英国保守党占优势的新内阁认为日本的举动尚未损害到英国的权益。日本扩大侵略将刺激中国反日运动高涨,这将对英国有利,因而不肯响应美国的“不承认主义”。法国也默不作声。

当日本军国主义攻占锦州,侵占东三省绝大部分以后,日皇裕仁以最高统帅的身份确认并表彰关东军的“功勋”。



并于 1932 年 1 月 8 日,颁布“敕语”嘉奖称:

“囊者满洲事变勃发,关东军将士基于自卫之必要,果断神速,以寡克众,迅速完成芟伐。此后,凌艰苦,冒祁寒,,荡讨各地蜂起之匪贼,完成警备任务,或在嫩江、齐齐哈尔地方,或在辽西、锦州地方,冒冰雪,勇战力斗,拔除祸根, 宣扬皇军威武于中外。朕深嘉奖其忠烈。尔将士等其各坚忍自重,以确立东亚和平之基础,有厚望焉。”

日本贵族院、众议院分别一致通过决议,对日本侵华“陆海军将士”的“功勋”,致以最大的“敬意”。

“敕语”和决议证明“九一八”事变发生以来,政党内阁、军部与关东军之间在侵略中国的做法上屡生龃,完全是表面现象,而侵占东三省则是日本统治阶级真实的统一意志。

至此,哈尔滨成为关东军炮口最后的一个攻击目标。哈尔滨是东省特别行政区官署所在地,又是中苏共管的中东铁路的总枢纽。如前所述,军部曾坚决制止关东军向哈尔滨及“北满”出兵,主要是他们担心北进容易与苏联发生冲突。日本在哈尔滨、莫斯科多方不断搜集情报,进行试探。11 月初,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重申实行“不干涉政策”,并希望日本政府信守诺言,“不损害苏联的利益”。

犬养毅内阁上台后,新任外相芳泽谦吉回国途经莫斯科,李维诺夫向芳泽提议苏日缔结互不侵犯条约。通过一系列外交接触,东京消除了原来的顾虑。1932 年 1 月 28 日,参谋本部批准关东军向哈尔滨出兵。第三师团第三旅团于同一天从宽城子乘火车出发。30 日到达双城。次日,驻齐齐哈尔的第四旅团也向南移动。2 月 2日,日本军队迫进哈尔滨郊外。李杜等抗日部队抵抗两天,因缺乏防御工事伤亡极大,于 5 日下午撤往宾县、巴彦一带。哈尔滨遂被日军占领。

不久,在宾县、海伦的吉林、黑龙江两省政府消亡。



由于蒋介石和南京政府梦幻般一味仰赖“国际公理之判断”,实行不抵抗主义,而国际联盟和英、美、法政府实行对日姑息、 纵容的政策,给日本军国主义侵占东三省的行径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柳条湖炸路到哈尔滨沦陷,日本军国主义仅仅用了 4 个多月的时间,侵略和攫夺了山海关至黑龙江之间相当于日本国土 3 倍、 110 万余平方公里的神圣领土。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