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回到那年/18岁时的仲夏/遇见年轻的爸妈/站在陪我长大的榕树下/我会很想哭吧/却笑着牵她衣裳/趁时光未讲真话/我们去公园好吗”
今年总台蛇年春晚,由闫妮、殷桃、宋佳、蒋欣演唱的歌曲《假如》怀旧与温馨交织,深情且富有感染力,其中对家庭亲情的描绘,更是在春节阖家团圆之际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与此同时,这四位“国民度”极高的优秀演员同台,更不禁让观众自动代入电视剧《人世间》中的“周蓉”“郑娟”,《小巷人家》中的“黄玲”“宋莹”。她们扮演的这些角色温柔坚韧、智慧独立,在家庭中是妈妈、女儿,更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从《人世间》《小巷人家》等彰显时代浪潮下家庭变迁的电视剧蔚然成风,到《你好,李焕英》《妈妈!》《我的姐姐》等细腻描绘家庭关系的电影收获良好口碑,家庭题材日益成为现实主义作品中的主力军。这些优秀文艺作品延续了现实主义的真实和厚重,又以灵动十足的笔触传达出“生活流”叙事的魅力,其中蕴含的情感温度和精神力度,不仅赢得了口碑和热度,也给予屏幕前的观众持久的激励与滋养。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文中指出:“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文艺作品可以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因此文艺作品如何讲述家庭故事、如何弘扬良好家风、如何推崇家庭和睦对于家庭文明建设至关重要。
不避讳现实层面的“难”。家庭题材作品中的角色会面临各自的问题,一般不会特别让人有“爽感”,却能凭借真实和丰富牢牢“立”住,用鲜明的个性紧紧“抓”住观众的心。
《人世间》中“周秉坤”下岗、入狱、双亲离世,霉运连连降临在这位底层劳动人民身上,却未曾真正打倒他挣扎生活下去的意志;《都挺好》中在重男轻女家庭中长大的“苏明玉”在亲情的羁绊中逐渐学会用自我的强大来弥补内心缺憾……勇敢地面对,积极地解决,是现实题材创作给出的生活答案。这些影视剧展现了起落兴衰、阴晴圆缺,悲与喜的交加才是生活更本真的状态。在满地鸡毛的另一面,生活现实也总能带给人治愈以及不断向上的力量。剧中人物面对困境时折射出来的力量,对奋斗精神作出了可信的诠释,让观众“沉浸式”见证了每一个“自己的英雄”是如何诞生的。
不忽视年轻观众思潮的“变”。随着时代发展,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元,从结构、分工到观念,实现了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这些变化也直观地反映在近年的文艺创作中。随着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女性活跃于各行各业,参与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分工,也在家庭事务管理上拥有更多话语权。相应地,家庭剧的人物塑造也发生了深刻改变,女性形象撑起了家庭剧的“半边天”。
《人世间》中的“周蓉”“郑娟”,《妈妈!》中的“蒋玉芝”,《小巷人家》中的“黄玲”“宋莹”,《我的阿勒泰》中的“张凤侠”,《好东西》中的“王铁梅”……她们有脆弱犹豫的一面,但在家庭陷入困境、家人面临难处时,也展现出坚韧不拔、能谋善断、独立自强的个性魅力。这也表现了女性和男性作为一个家庭共同体,在平等地位基础上相互扶持,共同为社会、家庭、生活努力奋斗的故事,对营造和谐健康的社会氛围做出有益尝试。
“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家庭生活是最具普世情感的基础单元,“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让戏里戏外的每个人都会在家庭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但这些优秀作品没有停留在铺陈一地鸡毛,更为观众面对现实提供了永不言败的精神力量和良药苦口的解决妙方,而这恰恰是风雨过后的向阳力量,也是带给人生存希望的一缕阳光,这正是家庭题材文艺作品撬动客厅主场的关键配方。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来源 | 部分内容参考新华社、新华日报、光明日报等相关报道,图源网络
编辑 | 王丽
点个“在看”,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