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吃席这个词总让人联想到热闹的场景,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搬新家、孩子考上大学,乡里乡亲都免不了要摆上几桌,热闹一番。

吃席早就成了我国农村社交活动中的一大特色,在农村,谁家有事儿,宴席摆下来,亲朋好友左邻右舍坐一块,举杯换盏聊聊家常,不光是为了吃饭,还图个人气儿图个热闹



吃席的那些讲究

但吃席可不是随便吃顿饭那简单,它背后的讲究可真不少!

最早的席其实是古人坐的东西。别看现在咱们都坐椅子、凳子,古时候人们可是席地而坐,所以那会儿的席就是铺在地上的垫子。

吃饭、会客、祭拜这些事儿都在席上进行,河姆渡遗址曾出土过一些苇席的残片,距今已经有六千多年了。那时的席子可不是随便铺的,它代表了身份和地位。



在西周,不同等级的人用的席子材质和层数还不一样,天子用的席子最多能有五层,而诸侯、大夫用的席子层数和装饰也有严格规定,不能越矩。

古人对席子的摆放也非常讲究。

哪儿是上座,哪儿是下座,不能乱坐。

《鸿门宴》中对座位的安排就能体现出古人对于礼节的重视,座次排位都是大有学问。

那时只要大眼一看就能知道谁的位置最为尊贵,尊卑长幼在席间体现的明明白白,这传统也延续到了后来的宴席文化里。

即使是现在,村里那些辈分高的老人或贵客一般还是会坐在主桌,其他客人则按照辈分和关系的亲疏依次落座,这种安排处处都透着讲究。



到了隋唐时期,桌子、椅子开始普及,坐席逐渐被桌席取代,吃席也就成了坐在桌上吃,这和我们今天参加宴席的形式就很接近了。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吃席不仅是吃饭,更多地象征了礼仪,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和社会身份的认同,换句话说,吃席吃的不是饭,是面子和人情。

不光在仪式上讲究,席面的菜品也大有文章,过去生活水平不高,农村地区吃鱼吃肉并不是天天都能有的待遇。所以哪家摆席要是没有几道硬菜撑场面,那可是说不过去的,鱼肉、扣肉、丸子这些菜,几乎是宴席上的标配。

每道菜的上法都有它的道理,一开始先端上几道凉菜,让大家开开胃,紧接着热气腾腾的大菜陆续上桌,最后压轴出场的一定是象征着圆满和吉祥的菜,预示着美好的祝愿。



即便是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的今天,农村摆席的菜品仍然要求丰盛,厨师手艺和菜品安排都会成了大家谈论的焦点。吃席吃得热闹,讲究得多,变化却也随之而来。

可社会发达了之后,吃席的规矩也不知不觉变得不一样了,如今在农村很多人去吃席却不坐下吃饭了。

他们往往放下份子钱后简单打个招呼就走,原本的热闹场景正在慢慢消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吃冷席现象

随着时代发展,农村宴席的形式似乎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很多人赶到宴席现场,放下份子钱,寒暄几句就匆匆离开,席也不吃了。

这场面让不少老人摇头叹息,感慨人情淡薄,网上也给这种现象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吃冷席”



如此巨大变化最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想当年农村生活水平较低,逢年过节能吃上一顿鱼肉就是件大喜事。

所以吃席对很多人来说是改善生活的机会。

哪家摆席,乡亲们也都乐意带着家人孩子去凑热闹,孩子也自然愿意去戳一顿,满足一下肚子里的馋虫。

随着经济发展,鱼肉早已成了寻常百姓家的家常菜,每天都能吃上好东西,谁还会为了改善生活专门留下来吃席呢?

如今的农村酒席菜品虽然依旧丰富,健康饮食观念的普及,大家也不再一味追求大鱼大肉,反而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和健康问题。于是席面的吸引力自然就下降了。



这就是让无数年轻人诟病的卫生问题,大家现在已经习惯了城里的生活,出去吃饭一般也都是去正规饭店。

那里的厨房环境一般比较干净卫生,服务员也会佩戴手套、口罩,从饭菜的卫生和制作过程上来看还是比较有保障的。

农村的流水席可就不一样了,一般都在露天场地或自家院子举行,厨具、餐具的清洗和消毒往往达不到标准,虽然掌勺的厨师大多是村里公认的好手艺,但如此简陋的卫生条件,让很多注重健康的年轻人不愿意留下吃饭,从这个角度看还是情有可原的。

现在农村人口流动大,越来越多的人进城打工,平日里忙得不可开交。他们特意请假回村参加宴席已经是不容易了。

如果再耗上两三个小时坐下来吃顿饭,恐怕就赶不上回去上班了,时间成本太高,实在不划算。



所以很多人干脆放下份子钱,象征性地露个面,寒暄几句就匆匆离开。其实并非人情淡薄,而是生活节奏快了,大家都没有那多闲暇时间。

再加上前几年疫情的影响,也让人们对聚集性的活动抱着谨慎的态度,虽说我国疫情防控效果显著,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很多人会避免参加大规模的宴席。

不少人到现场就是为了表达对主家的尊重,但吃饭的时候仍然选择回家自行解决。

从邻里互助到最熟悉的陌生人

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年农村地区浓浓的人情味儿确实变淡了,几十年前几乎每个人都会重复一句话:远亲不如近邻。

这句话就是千百年来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村里谁家有个大事小情,邻居们都会自发来帮忙,小到借个油盐酱醋,大到搬家盖房都是常有的事。



亲戚之间也几乎没有明确的边界,哪家盖房,哪家嫁娶,都会有七八家甚至几十家人前来帮忙,忙得热火朝天。

各家各户的大门常常开着,孩子们在村里跑来跑去,到邻居家吃饭玩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现在这种亲密的邻里关系似乎正在慢慢消失,农村的人情味变淡了,很多以前常见的情景再也看不见了。

乡亲们见了面也只是点头打个招呼,有些搬进新房的人连对门邻居长什么样都不知道。

人口外流是人情味变淡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涌入城市打工,农村留守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他们的生活节奏较慢,与邻居的互动也更多停留在日常问候和晒太阳聊天上。



这些外出务工的人,有时候一年才回一次家,和邻里的联系自然也就少了。

曾经那种远亲不如近邻的关系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面前显得不堪一击。很多人宁愿花钱解决问题也不愿再麻烦邻居。

结果就是大家虽然住在同一个村子,但却越来越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生活方式的变化也让邻里关系变得更加疏远,过去农村家家户户的生活节奏差不多,白天一起下地干活,晚上一起串门聊天,农忙时互相帮忙收割庄稼,那种集体劳动的场景至今让不少老一辈人怀念。

现在的农民的生活方式多样化了,有人进城打工,有人在村子里搞起了小买卖,大家的时间安排不再一致,凑在一起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少。



攀比心理也在影响农村的人际关系。

过去村里人的生活水平差不多,谁家也不会比谁家强多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也单纯一些。

但现在的农村贫富差距加大,不少人通过打工、做生意赚了钱,回村后建起了别墅,开起了小车,这让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人感到心理不平衡。

彼此之间的交往不再像过去那样无拘无束,有些人即便遇到了熟人也选择绕道走,生怕被对方看不起。

农村的人际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农村人逢年过节,亲戚邻里之间相互拜年、送点土特产,这是维系感情的方式。



但现在的随着通讯技术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渐渐转移到了手机上,微信红包、视频通话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虽然方便却也让亲情、友情变得淡薄了。

没了走亲访友的过程,情感上的联络自然也减弱了。这种变化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农村的人情味,昔日那种面对面的关怀与互助,变得越来越少见。

结尾

农村的这些变化,到底是好是坏呢?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许多事情不可避免地会随之改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这些变化是好还是坏。

毕竟农村人口进城加上生活方式转变都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选择的自由也更多了。但是人际关系的疏远和人情味的淡薄也时常让人怀念曾经那些热闹的日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