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技术已然成为手机厂商争相角逐的赛道。从提升图像处理能力到优化用户体验,各种创新功能的发布让人目不暇接。然而,宣传的光鲜背后,真正的用户体验是否如广告所言?是技术的真实落地,还是仅仅“画饼”以博关注?以小米承诺的“超级小爱”为例,这一备受期待的AI助手至今仍停留在概念阶段,未见实质推出。
而那些已经上线的AI功能,如AI扩图、AI识别、智能助手等,究竟是“所见即所得”,还是“图片仅供参考”?
为了更清晰地了解手机厂商们的AI功能是否都已落地、使用体验又是如何,我们选取了四款代表性的旗舰机型进行对比测试:小米15 Pro、vivo X200 Pro、OPPO Find X8 Pro和荣耀Magic7 Pro。
作为各自最新的旗舰大杯机型,它们代表了各厂商在2024年年末性能、影像、显示等各个领域的最高水准,这些机型在本次体验中均已升级至最新系统。不过,本场横评主要还是聚焦于AI在图像处理、语音识别、智能助手交互等日常使用场景中的实际效果。
在这场关于AI能力的比拼中,谁能够真正实现技术突破,提升使用体验?
基础AI大乱斗:AI识别、AI消除哪家强?
在最新的系统版本中,本轮参与测试的四款机型均在最新系统中获得了全新的AI交互方式。vivo X200 Pro在OriginOS 5里获得了“小V助手”、“原子岛”两种AI交互模式,我们可以长按导航栏或将需要识别的文字、图片等内容拖动到顶部,唤醒AI识别功能;OPPO Find X8 Pro的ColorOS 15同样可以长按电源键、长按导航栏唤醒“小布助手”,比较有意思的是,小布助手唤醒后会有全屏的炫彩动画,还能进行识屏操作。
荣耀Magic7 Pro的MagicOS 9.0同样也支持长按导航栏唤醒YOYO智能体,荣耀的大部份AI功能都可以直接在这里进行交互,是四家厂商中最方便的一个。至于小米15内置的澎湃OS 2,新升级的“超级小爱”助理需要申请资格才能获取,算得上是中国手机品牌里AI大模型助理接入得最慢的一家。
当然,无论用何种方式唤醒AI助理,最重要的还是要好用。
1、AI识别:OPPO能读超大文件、荣耀处理速度最快。
首先,AI识别功能是目前智能手机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它直接考验设备对用户意图的分析能力以及生态系统的协同优化程度。
从实际体验来看,小米在这一领域表现尚可,支持用户在相册、网页、第三方应用等场景中调用“小爱同学”完成识别任务。然而,其功能限制较为明显,尤其是字数和文档大小的限制。以文档识别为例,小米目前仅支持Word和PDF文件,且文件大小不能超过15MB,这在处理诸如年终总结等大文件时显得力不从心。相比之下,其他品牌的表现也未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仅有OPPO支持最大60MB的文件处理,相较之下是优于同类产品。
(图源:雷科技制图/vivo X200 Pro)
荣耀的AI识别功能在速度和准确度上具备一定优势,尤其在多场景视频处理中的表现更为流畅,vivo则是无功无过,处理速度还行,但也不具备大文件处理的能力。
然而,部分品牌到了识别环节就容易暴露不足,例如OPPO虽然在动画交互方面表现出色,但在实际识别中存在偶发性的偏差,例如将“罗技鼠标”识别为“妙控鼠标”,甚至误将微博界面识别为抖音。这些问题不仅反映出AI算法在特定场景下的局限性,也说明其在精准度上仍需进一步优化。
(图源:雷科技制图/OPPO Find X8 Pro)
在识别场景的广度上,OPPO和vivo表现较为全面。无论是相册、图片、网页,还是笔记、文档、第三方应用,这两款设备的AI功能几乎涵盖了用户所有的高频使用场景。值得一提的是,OPPO在PDF文档识别中引入了AI助手,能够在无需额外操作的情况下自动处理文档内容,这种设计显著提升了用户体验。同样地,vivo也提供了云端和本地大模型的切换选项,让用户可以根据隐私需求灵活选择。尤其是其交互逻辑极为直观,例如通过“原子岛”的拖拽操作快速调用小V进行识别,带来了高效且自然的使用体验。
(图源:雷科技制图/OPPO Find X8 Pro)
在这一轮AI识别能力的对比中,各品牌的表现展现出各自的技术侧重点,但也揭示了行业普遍存在的痛点,如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的能力差距。无论是操作的便捷性还是识别的准确性,这些功能虽已足够实用,但离真正的智能化仍有一定距离。
2、AI图像处理:小米消除有优势、荣耀扩图能力强。
在测试AI消除功能时,我们选择了场景中一座小熊雕塑作为目标,通过对比四款旗舰机型的表现,发现它们各自的技术特色和优势。小米和荣耀在这一功能上的表现尤为突出,消除效果干净利落,同时能够很好地保留背景细节,不会因算法处理导致画面出现明显的失真或痕迹。
(图源:雷科技制图/小米15 Pro)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早期的澎湃OS1系统中曾将AI消除功能的Pro版本设为非默认选项,而如今,其大模型算法已经能够熟练识别复杂的背景环境,大幅提升了处理效率与效果。
OPPO和vivo在AI消除功能上的表现同样不错。两者在处理速度方面表现突出,即便是大范围的目标消除,也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用户在操作时几乎感觉不到延迟。这种快速响应的优势,使得用户在连续拍摄中能够更快生成多张消除样张,从而提高了选择最佳效果图的可能性。
(图源:雷科技制图)
然而,两者也有明显的差异:OPPO在算法优化上更倾向于追求整体的平滑感,即使是复杂场景,也能较好地保持画面的一致性;而vivo则更注重局部细节的处理,能够在消除目标的同时,尽可能保留边缘区域的纹理细节。
从实际体验来看,这四款机型在AI消除功能上的整体表现已达到较高水准,但其使用场景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仍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例如,在用户处理动态物体或复杂背景时,算法的精准度和稳定性依然需要进一步优化。此外,这一功能还可以与用户的创作需求相结合,成为优化影像内容的重要工具,比如在社交媒体的短视频创作中,帮助用户快速移除干扰物,提升视觉焦点。
来到AI扩图场景,我们选取了一张鼠标和键盘的图片作为样张,通过对比发现各品牌在这一功能上的表现存在显著差异。荣耀的AI扩图结果相对较为准确,尤其在键盘尺寸的还原上表现良好,基本避免了过大的形变问题。然而,在图案细节的生成上仍显不足,某些区域的纹理与原始风格偏差较大。
(图源:雷科技制图)
相比之下,小米的AI扩图则显得不够理想。测试结果中键帽的大小和比例与原图存在明显差异,扩图区域的画面融合感较弱。这可能与其算法在推测生成中缺乏更高级的细节学习有关,导致扩图结果在复杂场景下失真。
令人遗憾的是,在本次测试中,OPPO和vivo的机型暂未提供AI扩图功能。这可能是由于功能尚在研发阶段或尚未通过OTA更新推送。从技术趋势来看,AI扩图功能的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创作者需要对图片进行内容扩展或重构的场景中。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帮助用户优化照片构图,还能为图像设计和创意工作提供便利。
(图源:雷科技制图/vivo X200 Pro&OPPO Find X8 Pro)
综合来看,AI扩图功能的价值在于赋予用户更大的创作自由。然而,当前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各品牌在算法能力、细节还原和生成逻辑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实际体验的好坏。未来,随着AI模型的不断迭代与优化,这一功能或将提升手机影像后期处理的专业能力,成为用户智能化和专业化的图像处理工具。
3、AI写作:OV米耀都能写,但出品都不太行。
AI写作功能可以算得上是用户们最爱的AI功能之一,毕竟只需要输入自己的需求就能生成一段文字,在很多场景里都相当便利。在本次测试中,我们使用系统自带的笔记应用进行体验,并选择了一个实际场景——为“雷科技前往美国参加CES2025”撰写一段宣传导语,观察不同机型在AI写作方面的表现。
小米和vivo的AI写作功能表现相对成熟。在输入需求后,这两款机型均能够快速生成相应的文案,并在生成后支持段落修订功能。这种体验显得十分便利,无论是快速生成思路还是对初稿进行调整,都展现了较高的实用性。然而,生成内容的质量尚有提升空间,部分语句结构显得较为基础,缺乏深度和个性化表达。
(图源:雷科技制图:小米、荣耀、OPPO、vivo)
OPPO的AI写作功能采用了不同的交互逻辑。用户需要先手动输入一段文字,再通过续写功能完成内容的扩展。尽管与小米和vivo的直接生成相比略显繁琐,但其续写效果颇为出色,能够根据上下文内容流畅地完成续写甚至重写功能。这种设计虽然初次使用时可能会让用户误以为缺少生成功能,但从实际体验来看,它更适合那些希望精雕细琢文案的用户。
(图源:雷科技制图/OPPO Find X8 Pro)
荣耀在AI写作功能上则显得较为保守。其笔记应用目前仅支持摘要生成和会议纪要等基本功能,并未包含完整的写作功能。然而,通过长按导航栏唤醒智能体,用户仍然可以向AI助手发送写作需求,从而获得文案。
(图源:雷科技制图/荣耀Magic7 Pro)
整体来看,AI写作功能在便利性和效率上已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但离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创作”仍有距离。生成内容的质量、个性化与上下文理解能力是当前技术的主要瓶颈。当然,即便只看这四款机型在这种简单需求下输出的成文,实际上很难投入到现实生活中使用。
录音转文字功能近年来在智能手机中备受关注,特别是在会议记录、采访整理等场景中,其效率和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本次测试中,我们使用了四款旗舰机型,对相同的一分钟音频进行转录,评估它们文本输出的准确性。
体验下来,OPPO的表现最为突出。其转录结果不仅准确,还附带了AI摘要功能,这对于需要快速提炼重点内容的用户来说尤为实用。文本输出中几乎没有错别字,整体逻辑清晰,体现了其AI模型在语言处理方面的高水准。荣耀紧随其后,其转录准确率约为70%-80%,能够满足大部分普通场景的需求。然而,荣耀目前尚未提供AI摘要功能,这对需要快速获取概要信息的用户来说略显遗憾。
小米和vivo的表现则相对接近。小米在文本分段速度上略胜一筹,能够更快地输出结果,这在实时记录场景中具有一定优势。然而,vivo的表现则受到吞字现象的影响,部分内容存在缺漏,可能需要用户后期进行额外的手动调整。
从整体体验来看,录音转文字功能的实际效果不仅依赖于模型的语音识别能力,还与算法的语言处理精度和功能扩展性密切相关。OPPO的AI摘要功能为这一应用场景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特别是在需要快速总结与提炼信息的场合,展现了极大的便利性。而对于其他品牌而言,提升转录准确度和附加功能的丰富性,是下一步需要重点优化的方向。
(图源:雷科技制图/荣耀Magic7 Pro)
除了上述基础AI功能之外,智能助手作为更高级别的应用,进一步简化了用户的操作流程。通过输入简单的指令,AI即可完成一系列任务,例如搜索视频、设置目标导航等。在本次测试中,小米、荣耀、OPPO和vivo四款手机的智能助手均表现出较高的效率,能够在多个第三方应用中流畅完成指定任务,其速度和体验差距不大,基本能够满足日常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荣耀的智能助手功能稍显丰富,支持更多样化的操作,例如帮助用户完成咖啡下单流程。在实际体验中,助手会自动打开相关应用,关闭弹窗广告后快速定位到目标商品,并完成下单操作。
(图源:雷科技制图/荣耀Magic7 Pro)
不过,由于涉及财产安全,付款环节仍需我们手动确认。这种设计还是有考虑到用户隐私安全,但同时也兼具了一定的便利性,只是目前支持自动执行的方案还是比较少,期待后续OTA增加。
小米略偏科、vivo交互强,OPPO荣耀更均衡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手机厂商在AI功能上的宣传是否如广告所言?经过这一轮全面的体验,答案可能是——“既有惊喜,也有遗憾”。 四款旗舰机型各自展现了AI能力上的技术突破,也在某些细节上留下了提升的空间。
从体验来看,OPPO在文件处理、录音转文字等功能上的出色表现,证明了其在AI实用性上的领先地位,同时丰富的交互设计也为用户带来了愉悦的使用体验。然而,其在功能覆盖度上的不足,如AI扩图功能的缺失,也让人感到遗憾。
荣耀的表现则更加均衡,AI识别速度快、智能助手功能丰富,尤其在实际生活中的任务处理上展现了贴近用户需求的优势。但部分功能的细节仍有待完善,例如录音转文字中缺乏AI摘要支持。
小米的AI技术虽然整体上有些参差不齐,但在AI消除功能上的表现堪称亮眼,其对背景细节的处理甚至超越了预期。然而,扩图和写作功能的不足,以及AI助手的局限性,表明其在功能全面性上仍需努力。
vivo则以其稳定的表现占据一席之地,尤其是在交互体验上体现了其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但在录音转文字准确性以及功能覆盖上的缺失,表明其在某些关键场景中仍需进一步优化。
(图源:雷科技制图/vivo X200 Pro)
或许,AI技术已经从一个噱头逐渐走向实际应用,但要成为用户真正离不开的工具,厂商们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生成式大模型的稳定性还有待加强、内容生成速度也非每一款机型都有高效率的反馈等。
也许今天这些AI功能还不能完全做到如厂商们展示的那样,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在不断缩短这条距离。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与用户需求的不断深化,我们有理由相信,智能手机的AI功能将不再只是“锦上添花”,而会成为改变日常生活的核心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