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人类困境中最艰难的一种,乌克兰、以色列正处在这种困境中难以脱身,而作为左右国家命运的“关键先生”,泽连斯基和内塔尼亚胡也同样陷入了执政生涯的困境。这样一对难兄难弟,内忧外患,国恨家仇,如何困境求生?



Part.

1



他是被公认为“七线作战”的以色列最高领导人,他肩负着沉重的担子,为以色列争取最大的利益和安全保障。



2023年10月7日,哈马斯的恐怖袭击让以色列付出了惨痛代价,这场以色列50年不遇的袭击,让很多以色列民众感到震惊和恐惧,许多人甚至不敢离开家门,担心家人沦为人质或丧生于非命。

人们认为这是内塔尼亚胡政府的责任,未能预防哈马斯的袭击。与此同时,之前一直被内塔尼亚胡政府打压的反对派站了出来,声称这是政府的无能,要求组建新政府,将内塔尼亚胡的盟友排除在外,并纳入反对派势力。



而作为以色列的盟友和重要依靠,美国并不希望事态进一步扩大,导致中东地区再次陷入动荡的态度,也让内塔尼亚胡所需无望。这一切将内塔尼亚胡逼到了墙角。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院副教授 王晋:

内塔尼亚胡处境艰难,外有安全冲突,内有派系挑战,自身还面临司法起诉和民众抗议,压力巨大。在此困境下,他需做出精准抉择,既要维护国家安全,又要防止社会分裂崩溃。以色列能在长期高强度军事作战中保持稳定,实属不易。



2023年10月17日,内塔尼亚胡向以军下达了全面进攻加沙的命令。要以“血腥复仇”的方式来巩固自己的总理地位。联合国数据显示,在这场战争中,以色列的无差别大规模轰炸目前已经造成了4728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11472人受伤,其中约70%的死者为妇女和儿童。



国际人道组织多次警告以色列,指责其对加沙的封锁和轰炸的“集体惩罚”行为违反国际法。但内塔尼亚胡不仅无视这些指责,左右开弓。一步步地实施消灭哈马斯、拯救人质计划的同时,对攻击以色列的伊朗及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什叶派民兵组织也毫不手软。

2024年9月,面对中东“抵抗之弧”越发密集的军事行动,内塔尼亚胡不惜“七线作战”。9月17日,发动针对黎巴嫩真主党的通讯设备爆炸袭击;10月1日,下令对黎巴嫩展开地面攻势。

随着冲突的升级,内塔尼亚胡借机重新获得了部分民众的支持,甚至重新确立了以色列“安全先生”的形象。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院副教授 王晋:

2024年,内塔尼亚胡优先处理加沙问题,同时管控周边冲突,尤其在黎巴嫩真主党问题上付出诸多努力,大体上妥善安排了处理次序。他支持率下降,并非因工作不力,而是民众对以色列长期冲突僵局难以打破的不满情绪所致。内塔尼亚胡成为此僵局的主要负责人,国内不同政治和社会阵营对冲突前景看法不一,最终都将不满发泄于他。



内塔尼亚胡的强硬手段激起了国内部分民众的不满,支持者认为就是要通过武力获得既定目标,反对者认为,他未能实现其摧毁哈马斯或解救所有人质的目标。

面对反对派的呼声,内塔尼亚胡再次表现出强硬态度,通过解职和打压政治对手压制了来自各方的异议。



2024年,内塔尼亚胡与极右翼和超正统派政党达成一系列协议,保证了自己的执政联盟的稳定,同时他解除了防长约亚夫·加兰特的职务,进一步削弱了反对派的力量。

Part.

2

战争为内塔尼亚胡带来了翻盘的机会,但也让他面临的局面愈发危险。他的加沙政策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和谴责。一些国家,尤其是爱尔兰和南非,公开指责以色列的入侵行动为“种族灭绝”,认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不仅无视人道主义,还在加剧巴勒斯坦地区的长期苦难。



国际刑事法院对以色列发出战争罪指控,指责内塔尼亚胡及其政府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中故意剥夺人道援助,并针对平民进行持续伤害。要求逮捕内塔尼亚胡。对于国际刑事法院这一举动,内塔尼亚胡断然否认这些指控,并声称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捍卫以色列的生存权。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院副教授 王晋:

以色列国内认为,对加沙地带和黎巴嫩的军事行动是自我防卫。哈马斯先挑衅,以色列才决心彻底解决威胁,从而引发地区冲突蔓延升级。在以色列看来,自己是受害者,希望外界先谴责恐怖主义。这是内塔尼亚胡及以色列国内大部分公众的真实想法和态度。

2024年12月10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因一系列贪腐指控出庭受审,成为该国历史上首位任期内被推上刑事案件被告席的总理。

然而,站在被告席的内塔尼亚胡在开庭证词中,高调宣扬自己是一位“鞠躬尽瘁的领导者”和“国家利益的守护者”。同时他还痛斥媒体对他经年累月的“追猎”不过是因为他的右翼立场与整体偏左的舆论环境格格不入。

西北大学中东研究院副教授 王晋:

内塔尼亚胡深知,关键在于保留其在以色列的领导地位。只要他能继续担任总理,领导执政联盟及右翼政治力量,国内的司法诉讼和国际制裁就都将难以奏效。



2025年1月15日,以色列与哈马斯就加沙停火达成协议。哈马斯将释放33名被扣押人员,以换取以色列释放巴勒斯坦被扣押人员。18日当晚,在协议生效的数小时前,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发表视频声明,警告该协议为“临时措施”。他强调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保留“必要时重返战斗的权利”。



就在数小时后,1月19日,以色列犹太力量党宣布退出联合政府。该党在一份声明中称,包括以色列国家安全部部长本-格维尔在内的三名部长向总理内塔尼亚胡递交了辞职信。这使得在未来几周的政治危机中,内塔尼亚胡可能面临一个重大抉择,是重返战斗继续在加沙打击哈马斯以保住议会多数席位,还是冒着执政联盟在四年任期中途垮台的风险,提前举行大选。



对于内塔尼亚胡而言,新的一年,围绕他政治前途的斗争或将再次升级。

Part.

3



当地时间1月20日,特朗普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47任总统。泽连斯基并未出现在特朗普的就职典礼现场,虽然他极度渴望参加这场盛宴,可始终未打动意在短期内解决俄乌冲突的特朗普的心。

更让泽连斯基失望的是,美国新任国务卿鲁比奥表示,“这场战争必须结束”。这意味着美国不再愿无底线支持乌克兰,而是要施压泽连斯基政府在与俄罗斯谈判中接受现实,为特朗普政府对乌政策调整做铺垫。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特朗普竞选时主张乌克兰应接受现实推动和谈,泽连斯基一直坚决拒绝。特朗普上任后,泽连斯基开始面对现实,但他认为领土换和平对乌克兰国家利益损失重大,因此极力避免。



从2022年的寒风凛冽到如今的硝烟弥漫,俄乌冲突几乎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各大新闻频道里不断滚动的战争画面无不让人揪心。泽连斯基在这场冲突的舞台上,承担着极大的压力。



到2024年末,俄军在乌克兰占领了约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占领面积是2023年的七倍。乌军不得不进入全面防守,作战条件艰苦,越来越多的乌军开始放弃战斗,选择逃亡和投降。为了解决士兵短缺,泽连斯基不得不下令,将17岁的青年登记为应征入伍者。



战场形势的恶化引发了士兵的反抗,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一名乌克兰俘虏在接受审讯时透露,在“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境内作战的乌克兰军队内部,可能酝酿着一场起义,目的是在推翻当前的乌克兰政权。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持续战争下,内部问题频发,他从昔日光环笼罩的政治家,逐渐沦为一位普通政治家和领导人。



早在2022年,乌克兰首都基辅,还是欧美政客的打卡地,泽连斯基每一次的出访,都会被捧为“欧洲之盾”,捍卫民主的英雄。



然而到了2024年10月,泽连斯基在出访英、法、德和意大利时,却遭受了尴尬的一幕。在英国,他被唐宁街10号的猫抢了风头;他辗转德法,更是忙于澄清乌克兰不会“割地求和”;在意大利,虽然其总理梅洛尼依然表态会全力支持乌克兰,但反对乌克兰使用欧美提供的远程武器攻击俄罗斯本土目标。

面对昔日盟友的“懈怠”,泽连斯基不得不多次发声指责,更是点名美国。



乌克兰总统 泽连斯基:

“当你做好你的工作时,你依赖于后备力量,依赖于物资装备,但如果你只能得到已得到批准援助的10%,这可不是什么好笑的事。”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泽连斯基2024年未能为乌克兰争取到更多外交支持,反因乌克兰疲劳政治的影响,使欧洲国家在援乌问题上压力倍增。他虽不断强调欧洲共同的安全压力和利益,但他手中筹码日减,环境恶劣,难以作为。泽连斯基的言论既是对现状的批评,也是无奈的承认,俄乌冲突让乌克兰不得不向西方求援,但这表明靠向他人伸手要钱、要枪炮来打仗的方式并不可靠。

Part.

4

就在泽连斯基苦求军援无果之际,他期盼已久的北约却给了他重重一击。



北约前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任时是泽连斯基最坚定的支持者,但刚一卸任,斯托尔滕贝格就开始兜售他的“和平计划”,要泽连斯基承认现实,该割的地,总是要割的。



诸多的不利环境下,泽连斯陷入到更为纠结的选择,是继续坚持“公平”的原则,要求俄罗斯撤出所有占领的乌克兰领土,还是面对现实,选择通过妥协来换取和平?

资深媒体人 萨苏:

2023年,泽连斯基曾乐观表示欲赴塞瓦斯托波尔游泳,并坚决拒绝无法恢复1991年俄乌边境的谈判,认为停火没有意义。到了2024年,他的自信受挫,对俄乌冲突的态度有所转变。随着俄军实力增强,乌军独立获胜可能性日减,乌克兰对此深感忧虑。



长期的空袭致使乌克兰基础设施受损超过40%,能源短缺导致冬季取暖成奢侈品,食品价格翻番,越来越多的民众对这场战争与他个人的决策感到不满。



2024年12月的最新民调显示,泽连斯基的信任度降至52%,而在冲突初期的2022年3月,这一数字高达90%。



泽连斯基这位当年凭借幽默和演技走进政坛的喜剧演员,如今担负着国家领导人的重任,当泽连斯基在镜头前频频发声,恳求外界援助时,他已没有了当初轻松做“演员”的那种悠然自得,硝烟中的泽连斯基,或许正如一只误入猎圈的猎物,奋力反抗着这个看似无解的局面。



2025年1月初,泽连斯基提出了一项新的停火条件,这一提议与此前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冻结战线、搁置领土争议、争取西方驻军。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俄乌冲突初起时,泽连斯基被奉为英雄,光环加身。三年过去,西方国家逐渐认清,他并非神。他在国内执政、外交及俄乌战场中的指挥可能均有瑕疵,才致乌克兰困境重重。泽连斯基虽全力以赴,但仍难以应对当前俄乌冲突及乌克兰面临的多重压力,他虽有责任,却力不从心。



无论是强硬到底的内塔尼亚胡,还是入戏太深的泽连斯基,他们都想将自己塑造成拯救民族的英雄,带领国家走出战争的泥沼,然而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最终留下的将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命题。



站在权力巅峰,遭遇时局动荡甚至国之战争,是成为英雄领袖还是被抛弃?泽连斯基、内塔尼亚胡面临艰难的选择,而眼下的国际乱局之中,遭遇类似困境的又何止他们两位。愿世界少恶斗,多太平 。



制片人:王瑞

编导:易晏

编辑:王津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