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迎来首场比赛——位于哈尔滨冰球馆的男子冰球比赛。为了这一天,王乐辉和同事们已经连续奋战近一个月。

  冰球比赛中,制冷、浇冰是重要的工作。王乐辉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哈尔滨冰球馆浇冰团队负责人。

  “我们团队一共15人,已连续工作二十多天了,除夕也有人值守。”2日下午,王乐辉和同事忙着为前来训练的冰球队员进行浇冰工作。

  “冰球比赛对场地的温度和冰层的厚度等有特定的要求,每场比赛和训练后,都需要立刻开着浇冰车,进行冰面的平整等工作。”2日下午,哈尔滨冰球馆浇冰师朱方春和同事趁着队伍训练的间隙,开着浇冰车将满是划痕的冰面,在几分钟内迅速恢复平整。


  2月2日,哈尔滨冰球馆内,浇冰师在浇冰。新华社记者王君宝 摄

  “70后”的王乐辉和“60后”的朱方春都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几十年,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时,他们就在哈尔滨冰球馆负责浇冰。

  “当时的浇冰车和现在没法比,现在都是智能化,那时候浇冰车上刀刃的角度都是用手自己调节,现在出水量、刀刃的角度都可以自动设定。”王乐辉说,二十多年过去,场馆设施越来越好。

  “我们的工作是在幕后,比如3日比赛9点开始,我们6点多就得到岗,比赛结束40分钟后,观众散去,我们还需登场浇冰,每天都得工作十几个小时。但能为亚冬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很荣幸,很高兴。”王乐辉说。

  与王乐辉和同事同样居于幕后的,还有哈尔滨冰球馆的制冷团队。

  在一处充满轰鸣声的房间内,各种金属管道纵横交错,和几个圆柱形罐体、配电柜等共同组成了一套制冷系统。

  “80后”的郭麒是制冷团队的负责人。“这套制冷设备可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来对相关的参数进行控制。”郭麒指着显示各种参数的屏幕说,这套制冷系统目前在国内较为先进。

  为满足环境温度达到零上15摄氏度、冰面温度零下5摄氏度至零下7摄氏度的要求,郭麒和同事需要一直值守。

  “我们有温度传感器,可以看到实时的情况,根据温度变化来动态调整制冷系统的参数。”郭麒说,这需要24小时不间断地巡视、值班,开赛前相当一段时间,他和同事每天都要工作十几个小时,“除夕也在岗,比赛期间会更忙”。

  制冷和浇冰互相配合,才能为运动员提供满足标准的冰面。“哪里温度不对了,哪里冰面厚度不达标了,马上要调整,这都需要双方协同工作,比如根据冰面厚度要求来调整制冷温度,这些工作都是观众看不到的,但是运动员能感受到。”王乐辉说。

  “在每一个场馆、场地,每一个岗位,都有人在为亚冬会作出自己的贡献,虽然我们的工作是制冷,但这片冰场寄托着我们的诚意,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助力运动员取得好成绩,也让每一位观众感受到冰雪运动的魅力。”郭麒说。(记者王君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