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环绕,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构建了村民心中如诗如画的美好家园;宽阔的道路、安全的饮水和稳定的电力供应,让村民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依托本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并丰富乡村业态,发展乡村旅游、手工艺品制作等产业,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收入持续增长;参与各种民俗活动、展示传统技艺,村民在挖掘与继承传统文化中找到认同感和归属感;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帮助,营造了乡村和谐稳定的社会风气……

构建一个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不仅是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也是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建设行动,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和目标要求不断拓展。在新春佳节之际,我们通过一组图片向大家展示我国广大乡村富足、宜居、和谐、稳定的崭新面貌。

(刘红涛)

“山口明珠” 向绿蝶变

□邓良生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落儿岭镇地处大别山腹地,曾因造纸等产业发展,被誉为大别山的“山口明珠”。随着高质量绿色发展战略推进,该镇逐步淘汰落后产业、关停高耗企业,镇域经济大幅滑落,农民收入锐减。

为打破发展瓶颈,实现镇域经济腾飞,近年来,落儿岭镇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全力发展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绿色经济。


落儿岭镇白云庵村余家湾中心村,一角一隅皆是景。汤慧越/摄

在培育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落儿岭镇探索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共同致富”的旅游发展模式,先后投入政府资金2亿元、社会资本10亿元,不断开发丰富绿色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特产品的销售。图为霍山石斛生产加工企业经营者陈乃栓在加工车间分拣石斛。 汤慧越/摄

为了鼓励和吸纳农民参与,强化联农带农机制,落儿岭镇通过村集体资产入股、自主经营等多种模式,推动景区与村一体发展,旅游服务业与特色农业联动发展,特色民宿集群与农户结对发展,形成“景区+农家乐+民宿+特色农产品”的“旅游+N”的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让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汤慧越/摄

目前,落儿岭镇已建设特色民宿、酒店等旅游服务市场主体300余家,解决村民家门口就业5000余人,人均增收超5万元。2024年,该镇游客接待量超100万人次、旅游收入过亿元。

告别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后,落儿岭镇向绿“蝶变”,走出了一条“山口明珠”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农业农村局)

村美人和游客旺

□金玮

九坝镇山堡社区坐落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西北部,距离县城24公里。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一排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楼房沿着道路整齐排列,街道干净而整洁。广场上,花草树木相映成趣,绿意盈盈,构成了一幅迷人的乡村风景画。


2024年夏,山堡社区这个小山村作为桐梓县“村晚”的主会场,闻名全国。 王印/摄

近年来,山堡社区致力于将乡风文明与社会治理、旅游发展相结合,不断提升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以文明乡风驱动乡村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山堡社区积极利用当地“凉爽资源”,充分挖掘“绿色生态”,依托九坝镇已有的“村晚”文化旅游品牌,举办系列文化活动。通过美化乡风民风、改善人居环境、丰富文化生活,当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村美人和的景象,也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休闲消费。


游客在山堡社区观看“村晚”,与台上的演员进行互动。王印/摄


山堡社区激情澎湃的“村晚”表演,将“桐梓村晚”推向高潮。王印/摄

截至2024年底,山堡社区已发展乡村民宿528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2800多个就业岗位;同时,发展了500余户农家庭院种植蔬菜,种植面积超过1100亩,以及发展了200余户种植方竹,种植面积达到10500亩。2024年,当地农产品总产值约达7000余万元。社区每年吸引游客超过6万人次,乡村旅游年收入达到12.3亿元。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农业农村局)

捧起“文化碗” 吃上“旅游饭”

赤牛坬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城南40公里的黄河西岸,是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一个小山村。


赤牛坬村村容村貌。杨晓凤/摄‍‍‍‍

近年来,赤牛坬村抢抓政策机遇,坚持以“建强堡垒聚民心,发展产业促增收”为工作思路,以建设“红枣名村、旅游新村、美丽乡村、文化大村”为目标,充分挖掘“老物件” “老窑洞” “老农民”的文化潜力和价值,推动“农具”变“道具”、“窑洞”变“客房”、“农民”变“演员”,发展特色乡村旅游,让全村老百姓捧起了“文化碗”,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呈现“村内无闲人,人人有事做”和“一人一技、一家一业”的新气象。


赤牛坬村村民参演实景剧《高高山上一头牛》。

如今,这个曾经贫穷偏僻的小山村已成为“陕北黄土高原璀璨明珠”,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赤牛坬村举办陕北过大年枣糕宴民俗活动。张凯凯/摄


到赤牛坬村旅游的游客正在品尝枣糕。

据统计,2024年赤牛坬村接待游客2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80万元,村集体收益达12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1.86万元。

(供稿单位: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农业农村局)

深挖齐长城文化激发山村活力

□崔久强 徐翠

山东省诸城市皇华镇下茁山村位于昌潍平原东南端、潍(坊)日(照)交界的齐长城脚下,有着丰富的齐长城文化。

近年来,下茁山村“两委”借助党和国家的利好政策,完成了村内的基础设施改造。在此基础上,村里借助区位优势和文化资源,成立了茁山齐风生态农业观光专业合作社,打造出了“茁山齐长城民俗文化馆”“齐长城民俗文化旅游广场”“茁山文学艺术创作基地”等一系列具有齐长城文化元素的文旅景点,将齐长城文化激活、利用起来,带动乡村业态多元发展。

放眼望去,下茁山村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的绿化树木,“皇姑河”观光小道、茁山文化公园、“酌客”老酒馆,处处风景如画,呈现出一派山清水秀村居美的和美乡村新气象。


幸福的下茁山村村民。李焕/摄

在挖掘利用齐长城文化的基础上,下茁山村给城里人提供了一处休闲度假、寻找乡愁的去处,给孩子们提供了一处亲近自然、撒欢放松的天地,也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销售自己的山货,不出村也能打工挣钱,过上了更好的日子。


诸城市青少年文化宫组织学生到下茁山村开展游学活动。程雯雯/摄


如今的下茁山村,百姓安居乐业。赵加嘉/摄

如今的下茁山村产业强、村民富、村居美,走出了一条“文化引领,旅游搭台、民宿与特色产品同台唱戏”的乡村振兴路。

(作者单位:山东省诸城市农业农村局、诸城市皇华镇人民政府)

小庄屯打造出大美乡村

□杨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江凤村那西屯,距离百色城区仅8公里,毗邻风景如画的福禄湿地公园及禄源工业区。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那西屯人把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巧妙融合,让乡村环境美化和乡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同步推进。如今,小村庄旧貌换新颜,乡村旅游火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那西屯村民共同参与,打造出美丽的村屯。黄永佳/摄

走进那西屯,随处可见村民用就地取材的石磨、石墩、陶瓷罐子等具有浓厚乡土元素的老物件装饰院墙。


那西屯村民身穿民族盛装在家门口为游客唱起迎客的山歌。黄永佳/摄

在打造美丽庭院过程中,村民们投工投劳,积极参与改厨、改厕、改圈、改庭院等工程,完成86栋农房的改造,打造出11处“微田园、微菜园、微果园”,以及15处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和人文情怀的乡风文化景点。同时,那西屯还与百色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将艺术庭院和“艺起富”共富坊相结合,发展手工艺品制作、文创产品销售等新兴产业,为村民提供了60多个就业岗位。


那西屯的环境变好了,村民生活更惬意。黄永佳/摄

美丽庭院打造和共富坊发展相结合,不仅改善了乡村居住环境,还激发了村民对家乡的热爱与归属感。2024年,全屯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万元。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右江区委宣传部)

美丽乡村的“幸福密码”

□王虎 曹新军

漫步在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柏林镇秦家坪村,兴旺的产业让人称赞,优美的村居环境让人流连,醇厚的文明乡风让人陶醉……

秦家坪村地处张湾区西部旅游环线七彩大西沟与白马山景区之间,坐拥老母荒万亩原始森林和近千亩高山茶园,森林覆盖率达97%。


秦家坪村绵延的水杉林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画卷,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乐正波/摄

近年来,秦家坪村党支部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强队伍、立规矩、谋发展、聚人心”的思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依托村内原始森林、孝德文化、百年老茶“三张名片”,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坚持守正创新,传承炒茶技艺,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建老母荒云雾剑茶叶合作社,打造百年老茶茶叶品牌,推进产业强村。通过谋划森林康养避暑旅游方案,打造康养度假、研学夏令营、户外运动、亲子民宿、田园采摘等避暑旅游项目。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共同践行“五共”理念,创新制定“村规+德治+积分”的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村规民约定规矩、以孝德文化扶心智、以积分管理树新风,村风民风持续向好。


秦家坪村党支部书记余盛林(右四)通过院坝会,了解群众的困难和诉求,为村民解决实事。张品/摄


秦家坪村村民在进行传统的民族舞蹈表演。张品/摄

如今,秦家坪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处处“看得见蓝天,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截至2024年底,秦家坪村累计接待游客2.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0余万元,茶农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作者单位: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农业农村局)

被现代创意唤醒的小山村惊艳世界

□陈庆发

踏入重庆市武隆区仙女山街道荆竹村,只见农家小院炊烟袅袅,精品民宿错落有致,乡村茶馆唤起乡愁,时尚书屋书香四溢,蜡染、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散发出时尚气息,山歌在木叶的吹奏下不时飘荡入耳,让人心旷神怡。2022年,这个小山村还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颁发的“最佳旅游乡村”称号。

曾经的荆竹村因山势险峻、交通不便、土地贫瘠、水资源稀缺等不利条件,被戏谑地称为“鸟都不愿停留”的“穷乡僻壤”。


村民拉着一车从田间收割的烟叶回家。


农户在脆桃产业基地进行人工授粉。


游客在荆竹村水果基地采摘水果。


又“稻”丰收时,村民在收水稻。

10年前,荆竹村凭借其丰富的林海、草甸、天坑、峡谷等自然资源,开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农业、商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引入了新型田园艺术农业,结合村庄特色,利用当地的土砖、木材和土墙等传统材料进行建设,全面展示出当地乡村的生活方式和建筑特色,探索出一条“以现代创意焕发传统乡愁”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航拍荆竹村,大地绿树葱笼、道路纵横交错、农田一片金黄,宛若一幅美丽生态田园画卷。

如今,荆竹村化身为飞出云岭仙山的“金凤凰”,正一步步地惊艳世界。

(作者单位:重庆市武隆区烟草公司)

来 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2025年第3期

总监制:姚卜成

监 制:韩世雄

编 辑:张琼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