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聊到了第一岛链,看留言发现很多人对“岛链”到底是什么完全没有概念,以至于觉得美国人去年年底把9000士兵撤离冲绳岛,就是一个胜利。

那么,今天聊聊大家一天到晚说的岛链到底是什么,以及岛链的意义是什么样子的。

“岛链”这个词是一个简称,跟“日本”的全称叫做“日本国”一样,岛链并不是字面上的“Island Chain”(岛+链)而是Island Chain Strategy(岛链战略)。是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极度反共的国务卿杜勒斯在朝鲜战争期间所构想的一个遏制共产主义的海上防卫战略——注意这是战略层面的东西。它提议在西太平洋建立海军基地包围苏联和中国,进行军力投射并限制海上通行通道。

这个东西是一个冷战开端时期的产物,并不是最近十几年才有的东西,可以说得上是历史久远了。

说到“岛链”,咱们就不得不提一嘴另外一个美国想搞而没搞成的大计划。熟悉军事的人都会听到过一个词汇叫做“北约”,什么意思?“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在1949年4月4日成立的一个军事同盟,由美国牵头,初期还有比利时、加拿大、丹麦、法国、冰岛、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挪威、葡萄牙、英国共计12个国家一同在华盛顿签署,成立这个军事同盟。如果有点地理知识,就会发现这些国家都是在北大西洋周边的。但是,再深入一点呢?亚太地区的牌当年美国就不打了吗?

其实,在北约成立之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美国就开始游说《太平洋公约》,力图构建一个像北约一样的由美国主导的亚太地区军事同盟,但直至现在1951年签订的“太约”依然不能文明于世界。这个公约寒酸到只有三个成员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原因也是因为“Chinesischer Kulturkreis”(中国文化圈,德语,1917年)的存在。



这个词最早由德国学者在 1917 年提出,意思是指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深远影响。从日本、韩国、越南到东南亚很多国家,都有着比欧洲国家更悠久的历史传统、外交智慧和务实主义,对外部势力的介入更加敏感。换句话说,“千年的老狐狸”不吃美国那一套。

相比之下,欧洲因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经历,对美军的驻扎持较高接受度,而东亚国家更倾向于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不愿意彻底站队美国。这直接导致美国无法像在欧洲那样,成功拉拢东亚国家加入类似北约的军事联盟。

于是,美国只能退而求其次,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与个别国家签订双边军事条约,形成一个“非正式的军事联盟网络”,例如:美菲安全条约(1951年)、美菲安全条约(1953年)、美日安全条约(1960年)。

不能形成真正的军事同盟,就只好在太平洋上以岛屿构建军事基地来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这就是之前咱们提到的“岛链战略”。



除了大家熟悉的第一岛链、第二岛链、第三岛链,还有第四岛链和第五岛链。

初期的设想是为了防备苏联的红旗太平洋舰队(Краснознамённый Тихоокеанский флот)突破太平洋来到美国西海岸。



但这个构想渐渐的就失去了真正的战略意义。



1960年苏联的第一枚洲际导弹正式入役,虽然射程只有8000-9500公里,但是它的射程已经可以轻松的突破美国的在太平洋上的围堵让苏联具备了可以直接攻击美国本土的能力。

这就让美国在苦心经营了10多年的太平洋岛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不过紧接着就是越南战争了,关岛作为美国空军的重要据点,承接着弧光行动中大量的轰炸机起降任务和弹药补充任务。



这里也成了越南战争的一个重要的补给点。例如上图,你如果仔细数,可以找出安德森空军基地中停放的超过100架B-52轰炸机。

越战后这个基地又进入沉默状态,只有一些日常的巡逻任务。沉默到什么状态呢?看下面的照片:



1983年左右,一批B-52被改装,携带鱼叉反舰导弹由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执行太平洋海上巡逻任务。这是很多军迷所不知道的——B-52有十几年的时间还是一款反舰巡逻机。实际上这样的改动就是应付关岛的安德森人员不足起降频率降低的一个无奈之举。

但是时间很快到了1990年海湾战争期间,这时候关岛又成了美军打击海湾地区的弹药补充点。不过,这种事情也就到这里了。在后来安德森基地也就没有什么特殊的改变。

这种情况一直到了冷战结束,岛链的价值就越来越低了,1996 年,解放军在东南沿海进行导弹试射,意图震慑台湾。美国迅速做出回应,派出两个航母战斗群(Independence 号和 Nimitz 号)进入台湾海域,直接挑衅中国。

这次危机让美军意识到,中国海军已经开始具备区域威慑能力,未来可能会挑战美军的岛链防御体系。于是,岛链战略在 1990 年代后期又重新受到美国的重视,但这次,它的主要目标已经从苏联变成了中国。

美国加强岛链,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发展,随着中国海军的现代化,特别是航母战斗群、055 大驱、094 战略核潜艇的服役,美军越来越担心岛链战略无法阻挡中国的远洋发展。

因此,美军在 2000 年后调整了岛链战略,美国加强第一岛链(驻军日本、韩国、菲律宾,强化台湾方向的海上巡逻)、巩固第二岛链(增强关岛防御能力,增加 B-2、B-52 轰炸机驻军)、深化美日、美澳、美菲同盟,试图形成新的“印太版北约”框架。
虽然岛链战略最初是冷战遗产,但今天它已经彻底变成美军遏制中国的核心工具。



但是,我们还得回到岛链的军力投射的概念上来看。实际上早在50年前洲际导弹出现之后,岛链的概念就已经落后了。美军这种依托于“岛链”的军力投射方式其实早就不能成为现代战场中真正意义上的制胜战略。

我们再捋一下岛链战略的演进过程:

  • 1950-1960 年代:最初是为了阻挡苏联红旗太平洋舰队突破太平洋。
  • 1960-1970 年代:洲际导弹出现后,岛链封锁作用下降,但在越战期间被用作轰炸机和补给基地。
  • 1980 年代:冷战后期进入沉默状态,仅维持最低限度的巡逻任务。
  • 1990 年代后期:1996 年台海危机后,美军重新重视岛链战略,但这次的目标是中国。
  • 2000 年至今:岛链成为美军“印太战略”的关键支点,重点是防止中国突破第一岛链。

你会发现从最初的阻止苏联时期的海军横行太平洋到现在的阻止中国突破第一岛链,本质上都没有变化,美国将自己的军事力量投射到西太平洋的诸多岛屿上,还是70年前的思路路数。

那么这样的军事力量投射在现代战争中有没有意义呢?

第一,“岛链”战略已经不能保证美国本土不受到大规模的攻击。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武器、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出现已经完全不会受到岛链所形成的地域性限制。



通常,大家看的横版地图是有欺骗性的,地球是个球,我们总是认为美国是在我们的东边。其实如果看竖版地图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美国是在我们的北面。而且距离很近。



那种远渡太平洋打击美国本土的想法过于幼稚。如果中美两国开战,更多的打击方式是越过北极圈的。



第二、基于岛链所设置的基地,真的到战时其实就是“送人头”了。

岛链战略的核心是依靠固定基地进行海上控制和空中打击,这种思维方式在一战、二战还是有市场的,但是到了现在的战争视角下,只要能看到的,就可以一波送走。而从“看到”到“送走”的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



在这种情况下,把固定的、大型的、至关重要的军事基地建立在战线的最前端,不是送人头是什么?

换句话说,岛链战略本质上是冷战遗产,但在高超音速导弹、无人作战、信息战主导的未来战场,它更像是一座“军事坟墓”。

那么为什么最近美国还是在热衷于维护“岛链”的建设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很多东西并不是按“最优解”在运行,而是各种利益集团的妥协产物。

美国还在维护“岛链”战略,并不是因为它在现代战争中依然高效,而更多是出于政治、经济、军事惯性的综合作用。很多人以为军事战略是理性的、最优的选择,但现实远比想象中复杂。事实上,军事战略往往是政治博弈、利益分配和历史惯性的产物,而不是简单的“哪种战术更有效”。岛链战略早已暴露出其局限性,但美国依然大力推进这一体系,原因并不全在于军事,而是在于它背后的庞大利益网络和政治控制作用。

美国的战略决策体系有着极强的惯性,特别是在军方和国会的层面,很多决策都是基于几十年前的规划而非现实战场需求。冷战期间,岛链战略是遏制苏联海军的核心手段,而冷战结束后,美军原本可以放弃这一体系,但由于国会、军工企业和军方内部的利益绑定,这一战略依然被保留并重新包装,转而作为“印太战略”的一部分继续推进。岛链本身已经无法像冷战时期那样封锁对手,但一旦承认这一点,就意味着美军几十年来投入的数千亿美元可能变成“沉没成本”,也意味着军工企业必须调整发展方向,甚至可能影响国会的预算审批。这种庞大的利益网络让岛链战略成为了一个“不能被轻易推翻的体系”。

在岛链背后,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国的国防预算每年都需要经过国会审批,而国会议员往往依赖军工企业的政治献金,同时也要考虑本州选区的就业岗位。岛链战略的存在,意味着不断有资金流入相关的军事项目,从新型战机、导弹防御系统到岛屿军事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链。如果美军放弃岛链战略,那么围绕这个战略建立起来的武器采购计划、后勤补给体系、基地运营经费都可能被削减,这会直接影响到军工企业的利润,也会让许多议员失去选民支持。因此,哪怕岛链战略本身已经过时,但只要它能继续带来预算、项目和政治收益,它就不会轻易被放弃。

除了国内的利益因素,岛链战略的另一大作用在于控制盟友。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盟友体系,是其全球霸权的重要支柱,而岛链战略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封锁,更是对盟友的一种政治和安全绑架。第一岛链上的国家——日本、韩国、菲律宾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而这种保护的核心,就是美军在这些地区的驻军和基地。如果美国削弱岛链上的存在,这些国家可能会重新考虑自己的安全战略,甚至开始寻求与中国缓和关系。这对美国来说是无法接受的,因为它意味着对亚太地区的控制力下降,最终可能导致美国在西太平洋的主导地位被削弱。因此,维持岛链不仅仅是防止中国突破封锁,更是维持对盟友的影响力,让这些国家继续依赖美国的安全承诺,进而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与美国保持一致。



更有意思的是,美军未必真的相信岛链战略在军事上仍然有效,但他们依然会大力宣传这个概念,以此来拖延中国的军事发展。从冷战到今天,美国的策略一直是通过军事威胁让对手被迫投入巨额资源应对,而岛链战略正是这样一个工具。中国近年来在东风导弹、反舰系统、高超音速武器上投入巨大,而这些武器的目标大多是岛链上的美军基地或舰队。一旦中国把大量资源投向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作战,那就意味着在其他领域,比如太空战、网络战、海上机动作战等方向的投入可能会受到限制。换句话说,美军继续强调岛链的作用,可能只是战略欺骗的一部分,他们让中国把精力放在如何突破岛链,而自己则在更前沿的战争领域进行布局。这样一来,中国可能会陷入像冷战时期苏联一样的困境——不断投入资源对抗一个“旧概念”,而美军则利用这个时间差开发新的战术体系。



更进一步讲,岛链战略的存在,也为美军正在进行的军事转型争取了时间。近年来,美军逐渐认识到固定基地和传统战法在现代战争中的局限性,因此开始转向更灵活的作战方式,比如分布式作战(DMO)、远征前沿基地作战(EABO)、无人作战系统等。这些战法仍然在实验和部署阶段,而在它们完全成熟之前,美军需要一个“稳定”的战略框架来维持自己的全球军力投射。岛链战略在这一点上充当了一个“临时掩护”的作用,它让盟友、军队、国会、军工企业都觉得美军依然在维持传统的安全体系,而实际上,五角大楼的核心战略家可能早已在考虑如何摆脱岛链,建立一个更加符合未来战争需求的作战体系。一旦美军的新型作战体系成熟,岛链战略很可能会被迅速调整,甚至部分放弃,但在那之前,美国不会轻易对外承认岛链的失败。

所以,换回我们的视角,乐观的说岛链战略目前只是美国人摆在我们家门口用来恶心我们的的一坨屎,随时可以铲走,但如果负责的说,岛链战略目前只是美国遏制我们的一张明牌,至于桌子底下还有什么阴谋诡计,这事情不好说,在这种态势下以我们如果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突破岛链上,反而是着了美国人的道。

不过,现实情况是,我们也并没有被岛链完全牵制住。近年来,中国海军的航母、核潜艇、远程导弹、无人作战系统等都在同步发展,战略视野也不仅仅局限于第一岛链,而是向全球扩展。从印度洋到南太平洋,我们已经在多个方向拓展自己的战略支点,而不仅仅是围绕突破岛链进行被动防御。换句话说,美国在岛链上的投入越来越像是“原地踏步”,而中国的军事发展却在不断向外延伸。

用最悲观的情绪去看大国竞争,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理性分析的角度上来看,大国之间必有一战。中美之间的博弈,并不会简单地围绕岛链展开。虽然岛链在美国的战略规划中仍然占据着重要位置,但它更多是一种象征性的“防线”,而不是现代战争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军事上的封锁,经济上的竞争,技术上的领先,外交上的布局,才是真正决定中美较量胜负的战场。



真正的博弈早就已经超越了地理上的封锁。未来的竞争,将更加依赖全球化的影响力,科技发展的优势,以及对局势变化的适应能力。如果说岛链在冷战时期还能形成一定的军事壁垒,那么在信息化战争和全球化战略的今天,它已经无法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点。美军即便继续维持岛链,也不过是在拖延时间,而真正的胜负手,可能早已不在西太平洋的几座岛屿上,而是在更广阔的国际竞争场上展开。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真正的重点不是如何突破岛链,而是如何让岛链的存在变得无关紧要。这不仅仅是通过军事手段实现的,更需要在经济、科技、外交、全球布局等多个维度展开行动。真正的战略胜利,不是单纯的军事较量,而是让对手原本依赖的战略工具彻底失去意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