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俄乌冲突爆发,巴以战火重燃,美西方制裁俄罗斯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联合盟友对他国进行全面制裁,已然成了美国维持霸权的惯用手段。中国、俄罗斯、伊朗,都是这一手段的受害者。然而,除了这三个国家之外,还有一个长期遭受美国制裁的国家,那就是朝鲜。朝鲜已被西方制裁长达 76 年,在西方的重重封锁下,这个人均耕地不足一亩且相对封闭的国家,是如何养活 2600 万人口的呢?





美西方对朝鲜制裁的根源,源于美苏争霸的遗留问题。朝鲜战争结束后,联合国军一无所获,各自回国,朝鲜半岛南北独立建国。但这并非美苏争霸的终点,美国也从未放弃所谓的 “东方巴尔干” 战略。相反,美国对朝鲜采取了冷战政策并实施制裁。起初,美国主要对朝鲜进行经济制裁,试图切断朝鲜政府的资金链。白宫深知朝鲜经济体系脆弱,易受制裁影响,于是首先瞄准朝鲜的进出口市场,以减少其外汇收入。从美国的制裁决议中可以看到,对朝制裁范围涵盖铁矿、煤、海产品、粮食等。除直接封锁朝鲜对外贸易通道外,美国还联合日本、欧盟各国,对朝鲜国内企业实施联合制裁,终止与朝鲜的贸易合作,停止与朝鲜金融机构往来,这一举措有效阻碍了朝鲜的资金转移和流动。









其次,美国切断了对朝鲜的能源供应。朝鲜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并不丰富,重要能源资源如铁矿、煤矿等长期依赖进口。美国抓住这一软肋,以朝核危机为借口,向联合国提出对朝能源制裁。联合国第 2397、2375 号决议明确规定,限制成员国向朝鲜提供石油、天然气、凝析油等能源燃料,同时将朝鲜的原油、天然气、凝析油等能源燃料供应限制在每年 50 万桶以内,这对能源紧缺、石油完全依赖进口的朝鲜来说,无疑是一场严重的能源危机。美国还曾怂恿中国停止对朝鲜的能源供应,妄图彻底封锁朝鲜的工业发展,但遭到中国拒绝。

为彻底摧毁朝鲜,美国还实施了所谓的 “刺激性制裁”,即对任何与朝鲜有贸易往来的第三方国家、公司和组织实施严厉制裁。为此,美国建立了一项 “全球航运提示政策”,特别警告任何与朝鲜有贸易往来的国家或个人,其行为将遭到美国的严厉打击。该政策出台后不久,六家中国公司和三家俄罗斯公司就遭到美国制裁。总体来看,美国对朝鲜无所不用其极,如此强大的封锁压力,几乎将朝鲜逼至绝境。





更糟糕的是,朝鲜经济体系薄弱,社会生产力低下,工业发展和科技水平较低,农业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朝鲜国土面积 12.3 万平方公里,与我国福建省面积相当,其中山地和高原占比大,可耕地仅 190 万公顷,比韩国耕地面积少得多,人均耕地不足一亩,这使得朝鲜很难实现粮食自给自足。朝鲜的粮食问题早在建国初期就已凸显。1946 年,朝鲜开始土地改革,取消土地私有制;1958 年,农村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并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但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耕地不足,朝鲜农业发展停滞不前,长期依赖中苏两国支持。上世纪 80 年代,在中苏大力援助下,朝鲜实现了部分农业机械化。1984 年,朝鲜粮食产量首次超过 1000 万吨,人均粮食消耗达 500 公斤,朝鲜民众终于解决了温饱问题。



然而,进入 90 年代后,朝鲜再次陷入粮食短缺困境。朝鲜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中西部沿海地区,该地区常年遭受自然灾害影响。尤其是 90 年代中期,1994 年的冰雹灾害使朝鲜粮食产量从 1990 年的 660 万吨降至 1995 年的不足 400 万吨,1996 年洪水再次爆发,粮食产量一度降至 250 万吨,仅能满足国民一半的粮食需求。整个 90 年代,朝鲜都在饥荒中艰难度过。进入 21 世纪后,朝鲜粮食问题愈发严重。为提高农业生产率,朝鲜政府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推出种子改良、两季种植等一系列政策,粮食产量逐步回升。2005 年,朝鲜粮食产量恢复到 454 万吨,但此后每隔两年就会遭遇一次洪灾,导致粮食短缺。目前,朝鲜粮食产量一直维持在 500 万吨左右,一旦遭遇严重自然灾害,朝鲜农业将遭受毁灭性打击。







令人惊讶的是,即便在粮食生产无法自给自足、面临美西方重重制裁的情况下,朝鲜不仅顽强生存下来,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发展。朝鲜虽被外界视为世界上最封闭、最神秘的国家之一,一度被认为在国际社会处于孤立状态,但实际上,朝鲜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封闭,这也是朝鲜能够冲破美西方封锁的关键原因。据韩国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朝鲜对外贸易增长速度一直较快,尤其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朝鲜对外贸易明显好转,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较高。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为与韩国举办汉城奥运会抗衡,朝鲜举办了第二届世界青年大学生联欢节。当时朝鲜外汇储备不足,为筹集资金,平壤成立了国际贸易公司。尽管此次活动给朝鲜带来了巨大债务,但也让朝鲜政府找到了通过贸易赚取外汇的途径。此后,朝鲜政党、政府、军队甚至地方政府纷纷建立各类贸易公司。近年来,朝鲜政府明显加大对外劳务输出力度,向中国、俄罗斯、非洲等地派遣大量劳动力。虽然联合国未统计朝鲜境外劳工的具体数量,但据估算,平壤政府每年从劳工收入中抽取约 20 亿美元。武器出口和相关服务业也曾是朝鲜的主要出口渠道。在联合国制裁政策下,朝鲜一度成为武器出口国,向南美和非洲出口武器。尽管在美西方制裁下,这条路愈发艰难且隐蔽,但由于联合国制裁并未完全禁止常规武器出口,且各国法律制度存在差异,朝鲜开始采取一些 “擦边球” 方式,如帮助埃塞俄比亚在本国建立兵工厂、在本国销售武器,为安哥拉和乌干达提供军事培训等,间接向外输出军火。正如美国学者所言,过度关注将朝鲜从世界经济中排挤出去,只会迫使朝鲜寻找新的规避常规交易的方法,事实上,朝鲜已在全球金融市场中找到了一些出路,美西方的封锁最终可能以失败告终,这也是朝鲜在重压之下能够养活 2600 万人口的重要原因。







说完朝鲜,再谈谈印度。印度近年来一直与非洲各国密切往来,很多人不禁疑惑,作为南亚国家的印度,为何一心想要在非洲扩大影响力,甚至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呢?事实上,自印度建国以来,其野心便已显露。1947 年,随着英国殖民者撤离,印度获得独立。作为曾经大英帝国的 “海外长子”,印度自认为拥有强大的基因,印度开国之父尼赫鲁曾说:“印度要么成为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打动我。” 为实现这一目标,印度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不惜对邻国发动战争。然而,1962 年的惨败让印度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距离大国门槛还有很大差距。

对于印度来说,拥有核武器是迈向大国的重要一步。1945 年 8 月 6 日,尼赫鲁去世,新的印度总理巴哈杜尔・夏斯特里公开宣布支持和平核爆炸,随后印度正式启动核武器计划。此后,尤其是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生效后,印度一直保持低调。直到 1998 年,印度总理瓦杰帕伊为维持印度在南亚的霸主地位,实现成为世界政治强国的目标,正式宣布印度拥有核武器,这算是印度跨越了通往大国之路的第一道障碍。









但鲜为人知的是,印度真正的目标是在非洲建立广泛影响力。在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下,印度试图成为美苏之外的 “第三极”。但仅凭自身实力难以实现这一目标,于是印度选择与其他国家结盟,发起不结盟运动。表面上,不结盟运动是反对美、苏两大阵营,但印度一直企图成为该组织的领袖。我们知道,第三世界国家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所以印度若想成为世界强国,联合整个非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这并非易事,因为法国也对非洲有着浓厚兴趣。历史上,法国在非洲进行了长时间的殖民统治,即便在非洲国家独立后,仍有许多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受法国影响。非洲国家对法国既有依赖,也有恐惧,毕竟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历史充满血腥。而印度的出现,为非洲国家提供了更多选择。一方面,印度的核威慑力使其在非洲国家眼中获得了一定信任;另一方面,印度向非洲国家传达自己是朋友而非主人的理念,强调与印度合作不会让非洲国家失去独立地位。基于这两点,非洲国家愿意与印度展开合作。



那么,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呢?以毛里求斯为例,1947 年毛里求斯宪法颁布后,印度裔毛里求斯人在第一次议会选举中获得 11 个席位。独立后,毛里求斯曾一度由印度人统治。2003 年,经过一系列权力划分、谈判和协议,毛里求斯诞生了第一位非印度裔总理。毛里求斯只是一个缩影,在非洲许多地方,印度裔都有着较高的影响力,甚至能享受超国民待遇。比如在非洲南部的塔尔省,有 100 万印度裔人口;在南非,印度裔获得曼德拉信任,被任命为政府高级官员。非洲在一定程度上已与印度建立起紧密联系。





或许有人会问,印度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印度虽无法直接吞并非洲,但有了非洲的支持,其国际影响力不容小觑。在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谈判桌已成为大国博弈的主战场,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至关重要。非洲国家在国际事务中意见相对统一,是一个重要的投票群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是大国地位的象征,印度对这一位置觊觎已久。早在 1992 年,印度就开始申请加入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印度前首相曼莫汉・辛格在不结盟运动中公开呼吁,联合国安理会应该有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共同推进国际秩序民主化,这一呼吁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广泛支持。例如,在 2021 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印度获得 193 票中的 184 票支持,其中一半来自非洲国家。尽管印度最终仍被否决,但这足以彰显印度在非洲的影响力。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五常之所以能成为五常,是因为在二战中做出了巨大牺牲,这不仅仅关乎国力,核武器虽能提升国际地位,却无法轻易打开联合国五常的大门。印度想要实现统一非洲、成为世界强国的野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