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梦瑶

这可能是我们全家最后一次在这里过年了。

2月1日,站在德州城南黄庄立交桥改造施工现场,父亲说,这里马上就要大变样了,但仿佛仍能听见二十三年前砂石车碾压路基的震颤。


正在拆除的黄庄立交桥。

2000年春天,当第一根桥桩穿透德州城南这片荒原的冻土时,我的啼哭与打桩机的轰鸣在工棚里交织成命运的二重奏——这一年我1岁,105国道边,黄庄立交桥动工建设。

这座与世纪同生的立交桥,用它的钢筋铁骨也见证着我们全家的岁月年轮。

黄庄立交桥还没开始建时,我们家就搬到了105国道边。1995年,父母刚成家,东拼西借从105国道边买了一块地开始创业。彼时,这里就是一片荒地。方圆1公里,我们家是第一个在这里建房子的人,父母做起餐馆生意。

记忆里的黄庄立交桥是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白菜炖粉条。凌晨三点灶火映红的面案上,父亲的炒菜锅与铲子碰撞的声音总与桥桩浇筑的震动同频。母亲提着保温桶到工地送餐,炖菜的香气混着沥青,喂饱了百余名筑桥人。桥墩每长高一米,我们店里的记账本就多出十几个赊账的名字——"等桥通了就结清",工人们总这样笑着说。

黄庄立交桥建成后,这里成了德州城南重要的高速出入口,是京台高速、德上高速的重要途经点,桥下的105国道更是武城县、平原县、聊城市进出德州的唯一通道。

交通,是发展的动脉,我家周围陆续建起的房子、仓库。我的童年是数着沿街更替的灯牌长大的:从"老张轮胎"到"如家酒店",从"老闫汽车修理"到"明星超市",越聚越多的饭馆、停车场、配货站……凡事围绕着大货车展开的买卖均能在此看到。父母为了尽快还清买地的欠款,两人同时操持着多个生意,拆掉平房盖起楼房、厂房,不断做大做强。


德州,自古以来就有着九达天衢交通枢纽地位。随着德州列入山东省唯一列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这座小城成为京津冀和省会都市圈的重要链接,交通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

向东发展,其实是这些年德州城市发展的主旋律,特别是陵城划区和德州东站建成通车更加明确了德州城市发展的方向,城东建设日新月异。反观城南,虽然也在变,但略显迟滞。

当桥体斑驳的裂缝里,钻出了21世纪的藤蔓,黄庄立交桥“垂垂老矣”逐渐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城南105国道路段堵车严重、安全隐患大,高速上下路口堵车交通混乱等让很多外地司机吐槽,甚至是我们德州人自己。


去年,黄庄立交桥改造"苜蓿叶"的大型立交桥、105国道扩展至双向六车道等一些列规划图公布时,母亲扶着眼镜看了整整1小时。

近两年,德州城南片区的规划动作频频。向南,是德州发展的新方向,是德州塑造全新天际线的关键所在。

就在大年三十那天,《德州市南部片区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正式公布,成为德州市中心城区首个依据山东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程编制完成并获批的详细规划。这次规划还融入了社区生活圈布点、城市更新等新内容,城市面貌将迎来翻天地覆的变化。

我们要搬家了,这个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

“新的立交桥舒展得像四叶草,建设得真好看啊,但以后这里就再找不到我和你爸奋斗的痕迹了。”母亲忽然指着西北象限:“当年黄庄立交桥下有一个大公司,我怀着你八个月的时候还来这里送餐呢!”

父母的奋斗通过混凝土基座注入这座城市的生长基因,当复合式立交的螺旋匝道最终闭合时,德州城南大地的年轮又将刻下一圈奇迹。

那些被立交桥改变命运的人们,何尝不是这座城市的承重桩?我们与桥梁共同浇筑在时光里的,是比钢筋混凝土更坚韧的生长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