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四架飞机失事!美国这些灾难还在调查的时候,美国两党已经不关心救援和解决问题了,而是开启了连续几天的甩锅闹剧。
小吴认为,未来美国的飞机灾难性事故只会越来越频繁,因为美国装备老旧和人员训练不足等问题正在把美国空军推向越来越危险的境地。
根据美国政府问责局2023年《美军航空战备状态报告》,美军现役46%的战术飞机已超设计寿命,其中F16机队平均机龄达28年。在过去美军坠毁的F16C服役记录显示,其飞行时数超过8000小时,远超6000小时的原始设计指标。更严重的是,F35联合项目办公室承认,该机型全球供应链中43%的关键备件存在6个月以上交付延迟,迫使维护部门频繁采用“拆东补西”的零件挪用策略,直接违反技术安全规程。
美国空军2024年人事统计显示,战斗机飞行员年均飞行时数已从冷战时段的240小时下降至168小时,低于中国空军公布的180-200小时标准。而且随着美国军费到末端和战备环节的大规模减少,大量美国飞行员已经长时间无法进行实战飞行,只能进行模拟训练。而且大量飞行员甚至连模拟训练都无法全部完成。
从地面来看,国防部监察长办公室在2023年5月对12个空军基地的突击检查中发现,35%的航空电子设备检修由服役不足3年的技术员独立完成,违反需5年以上经验人员复核的规定。而过去美国MH-60S型“骑士鹰”直升机直升机因传动箱润滑油污染导致引擎失效而坠毁的原因也正是地勤人员误用非标号润滑剂的直接后果。
也就是说,现在美军尽管看上去军费很多,但是军事装备老旧、人员缺失、训练不足、资金不足等问题正在困扰前线美军。而背后的国防预算和结构性矛盾也正将美国军方整体推向衰退的边缘。
2024财年美军航空装备维护预算增幅仅为2.3%,远低于4.7%的通货膨胀率,导致非关键维修项目积压率上升至19%。与此同时,新一代B21轰炸机与NGAD六代机项目吞噬大量研发资金,形成“新旧装备争夺资源”的恶性循环。最核心的是,当下这些新项目迟迟没有突破,也没有真正跨时代的新装备面世,让美军在军事科技领域已经被中国远远甩在身后。
另一方面,军工复合体越来越大的胃口也让美军苦不堪言。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向国会提交的F35维护成本评估显示,该机型每飞行小时维护成本3.8万美元是F16成本2.2万美元的1.7倍,但F35战备率65%反而低于F16的72%。私营承包商主导的后勤体系缺乏成本约束,形成“性能溢价黑洞”。现在这些军工企业事实上绑架了美国国防部,如果军工企业不提供服务和武器装备,那么美军可能连武器装备都用不上,飞机的事故率只会更高。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国的全球战略。美军目前在全球80国驻军,亚太地区航母战斗群执勤周期从2016年的210天增至2023年的280天。持续高强度的战备巡逻导致装备维护周期被压缩,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承认,2022年有17%的舰载机定检项目被迫延迟。
特别是当下美军一直把我们当作假想敌,在亚太地区的高强度部署不仅美军吃不消,那些军事装备也吃不消。日本三泽基地F16机队的事故率为每10万小时4.2起,显著高于本土的2.8起,暴露出海外基地本土化维护团队的技术差距。而美国对盟友技术转让的限制进一步加剧了海外装备保障体系的脆弱性。
四日四起事故绝非偶然,而是美军“扩张性战略目标”与“收缩性资源供给”矛盾的集中爆发。如果美军再没改变,美军的全球力量投射能力恐将陷入“越摔越修、越修越贵”的死亡螺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