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加沙停火协议开始执行,胡塞武装对红海的封锁也告一段落。
站在灼热的甲板上眺望南面的曼德海峡方向,美国海军第五舰队的光环已经被也门胡塞武装土制导弹投下的阴影所笼罩。当造价200万美元的"萨马德-3"无人机与价值超过400万美元的"标6"舰空导弹在空中相撞时,这场被华盛顿包装成"繁荣卫士"的护航行动已经显露出令人不安的荒谬性。艾森豪威尔号航母战斗群在接近曼德海峡时的狼狈处境,暴露出美军应对非对称威胁时难以启齿的脆弱性——造价高昂的宙斯盾系统全天候开机拦截廉价无人机,每消耗一枚标6拦截弹就相当于向红海倾倒三辆斯特瑞克装甲车,这种荒诞的算术题正在掏空五角大楼引以为傲的战争经济学。
胡塞武装的战术创新让红海变成了未来海战的试验场。他们用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民用卫星制导模块改装反舰导弹,将伊朗提供的"圣城"巡航导弹拆解重组,甚至“搓出”了类似俄制Kh55的中程巡航导弹。这种"军火乐高"式的武器改造策略,使得美军引以为傲的目标识别机制濒于崩溃。12月21日葛底斯堡号巡洋舰击落自家F18F的闹剧,表面是IFF敌我识别系统失效,实则是胡塞武装的饱和攻击压垮了美军战场感知体系——这种曾在波斯湾击落伊朗客机的宙斯盾巡洋舰,如今在红海又再度找回了惊弓之鸟的感觉。
艾森豪威尔号航母5月底的遇袭事件更是撕破了美国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当胡塞武装宣称其反舰导弹"首次穿透航母防空圈"时,五角大楼发言人苍白地辩称来袭导弹在40公里外被击落。但卫星图像显示航母编队之后反常地向北机动500公里直至西奈半岛南端附近,并最终离开红海滚回老家。这种应激反应暴露出美军对战场态势的焦虑,恰恰证明胡塞武装的反舰弹道导弹技术已让美军丧胆。数个月后,西点军校杂志披露的胡塞导弹在航母200米外近失,不过是对既成事实的追认罢了。
护航行动的深层困境在于战略目标的错乱。美军既要维持红海航运自由的大义旗帜,又要避免与胡塞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特别是地面战。这种首鼠两端的姿态给了胡塞武装完美的战略腾挪空间。更致命的是,胡塞武装通过持续袭船战成功将红海危机与加沙冲突捆绑,使得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愈发陷入泥潭。
红海上的硝烟正在改写现代海战规则: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宙斯盾战舰每天耗费数百万美元,拦截造价不足巡洋舰咖啡厅进项的胡塞无人机,这种成本失衡的消耗战正在掏空美国海军的战略耐力。当胡塞武装用市面采购的民用无人机部件组装出海空狼群时,五角大楼智库终于意识到,他们为大国战争准备的豪华武器库,在应对"穷人的战争"时竟如此笨拙可笑。或许正如马汉在《海权论》中警告的那样:任何海上霸权终将被创新者的智慧与地理的诅咒共同绞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