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3日22时10分将迎来立春节气。从这天“东风解冻,蛰虫始振”开始,大地万物将开启新一轮的生长周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春回大地。立春乃岁首,从今天起正式“迎春”。


蛇年“两头春”

蛇年为啥“两头春”?

“两头春”是中国农历历法中闰年时出现的现象。农历闰年是384天或385天,因多于公历一年的天数,所以可能会出现农历闰年一年中有25个节气,年初一个立春节气,年尾一个立春节气。

乙巳蛇年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一年为闰年,全年共有384天,起于2025年1月29日,止于2026年2月16日,包含了两个立春节气,即乙巳年的正月初六立春(2025年2月3日)和同年腊月十七立春(2026年2月4日)。

“两头春”罕见吗?

相对于“两头春”,还有“两头无春”和“单春”,即在农历的一年中没有立春节气或只有一个立春节气。

“两头春”并不罕见,反而很常见,平均2年至3年就会出现一次。统计显示,在本世纪的100年中,“两头春”的年份有37次,“两头无春”的年份有37次,“单春”的年份有26次。

这么来看,“两头春”和“两头无春”是再正常不过的历法现象,公众不必大惊小怪,也不要将之与吉凶福祸相关联。


节气三候

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此时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蛰居的虫类在洞中苏醒,河里的冰开始融化,浮游的鱼如同背负着水面的碎冰。

一候东风解冻

东风送来温暖的气息,冰雪开始消融,大地开始解冻。

二候蜇虫始振

蛰,藏也;振,动也。蛰居冬眠的虫类感受到大地回升的阳气,慢慢在洞中苏醒。实际上,这里的蛰虫也不仅仅指虫子,它还泛指那些有冬眠习惯的小动物。

三候鱼陟负冰

陟(zhì),意思为“升”,水底的鱼群感知到阳气,间或到水面游动,但水面上还有尚未融化的碎冰,所以看起来就像是鱼背着冰块在游泳。

节气习俗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迎春、打春、馈春盘、贴宜春、挂春幡、戴春胜等庆祝活动,将立春节气渲染得热烈欢快。

迎春

“迎春”仪式起源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周天子于立春前三日开始斋戒,立春当日周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祈求丰收,之后赏赐群臣,颁布一系列惠民政策。

打春

“打春”习俗起源于汉朝,也被称为“鞭春”或“打春牛”。官府会在立春前一日,于府衙正门前放置用泥土塑造的耕人与耕牛像,象征春天的来临,提醒农民准备春耕。

至唐代演变为由活人身穿绿色衣服扮演句(gōu)芒神,手执杨柳或丝杖鞭打土牛,示意唤醒春牛准备耕作。按照历代风俗,在鞭春后,民众会争夺春牛身上散落的土片撒于自家田中,祈福五谷丰登。

馈春盘

“馈春盘”习俗起源于东晋时期。春盘又名五辛盘,据晋代周处《风土记》载:“五辛菜,乃元旦立春日,以葱、蒜、韭、蓼、蒿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春之意”。在立春日,用蔬菜、饼饵、果品等汇集在一个大陶盘里,亲友间相互馈赠、共同享用,取生机蓬勃、迎春纳福之意。

贴宜春

“贴宜春”习俗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在立春这天,人们会剪彩绸做成燕子的形状,戴在头上并贴上宜春二字,以示迎春祈福。至唐朝,民间则用挂春幡、戴春胜、贴宜春字、进春书等方式庆贺春日来临。

节气美食

咬春

古时,立春吃萝卜寓意“咬春”,“咬春”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萝卜性味辛、甘,适量食用可预防疾病,固元养身。


春饼

如今,在东北、华北地区,立春家家户户都要吃春饼,寓意喜迎春季、祈盼丰收。春饼,薄如蝉翼,轻盈若云,将开春的各色时蔬嫩芽卷入圆饼之中,每一口咬下,都满溢着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春卷

在江南地区,立春则食春卷,外皮金黄酥脆,内馅鲜嫩多汁,咬一口唇齿留香,萦绕春日芬芳。

春茶

立春这天,人们还会饮用新采摘的春茶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不同地区和民族又有不同饮茶方式,客家人会用茶来招待客人,潮汕人会在立春这天喝上一杯浓茶。茶叶具有提神清心、消食化痰等功效,适量饮用春茶,可解春困、驱寒气、益思维,去陈发新。


转载请注明来源“现代教育报(ID: modedunews)”

如您对本文内容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发邮件至xdjyb18@126.com,我们将第一时间与您沟通。

来源:首都之窗 北京发布

编辑:付磊

校对: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常悦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