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中央"作战集团在德鲁日巴、潘特莱蒙诺夫卡及米罗柳博夫卡等多个关键区域与乌军展开激烈交火。战斗强度较此前明显升级,交战区域已从单一战线扩展至周边多个战略要地。

俄军在该地区构筑多层次纵深防御体系,包括多个战术据点和防御工事群。这些防御设施不仅在工程技术上进行专业化改造,还针对性布设反装甲武器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显著提升防御能力。同时,俄军还在关键路口设置机动反应部队,以应对突发战况。

俄军采取"多点布防、重点设防"的战术策略,在关键制高点部署远程火力打击系统,并在预判可能遭遇突击的地段预置反坦克地雷群。这种立体化的防御体系使得乌军在进攻时面临多重威胁。

随着战事进展,俄军逐步加强对红军城外围阵地的火力覆盖密度,在关键路段设置多个火力封锁区,有效限制乌军的战术机动空间。同时,俄军还在城区周边构建环形防御带,通过建立相互支援的火力网,进一步强化防御纵深。

乌克兰军方于1月7日在红军城方向发起大规模反攻行动调集包括装甲部队在内的多支精锐力量,试图通过高强度、持续性的突击行动,突破俄军防线。然而,这次反攻行动遭遇俄军顽强抵抗被俄1天击退12次,还搭进去440

在12小时的激战中,乌军投入大量现代化装备,包括德制豹式坦克和美制M113装甲运兵车等先进武器平台。然而,由于俄军防御部署的严密性和火力配置的合理性,乌军的突击行动未能取得预期效果。乌军在这轮进攻中损失多辆重型装甲车辆,包括4辆主战坦克、3辆步兵战车以及其他装备。

在红军城外围阵地,俄军"中央"作战集团展现出专业的战术素养和高效的作战能力。战场数据显示,俄军采取"多维立体"的防御战术,在关键节点构建火力交叉支援网络。通过建立多个机动作战小组,俄军能够快速应对乌军在不同方向的进攻尝试。

在海拔423米的TC-12高地,俄军部署先进的光电侦察设备和远程火控系统,可实现对周边15公里范围内的全天候监视。这种技术优势使俄军能够及时发现并打击乌军的集结和调动。

当乌军装甲部队试图突破时,俄军前沿观察哨及时发现并通报情报,部队随即展开精准打击。同时,俄军的电子战部队通过干扰乌军的通信系统,有效瓦解其指挥链条。通过这种多兵种协同作战,俄军成功挫败乌军的多次进攻。

俄军建立由BTR-82A装甲车为核心的快速反应部队,可在15分钟内到达受威胁地段。这种高效的机动能力确保防线的稳固性。同时,俄军还在关键地段预置多个火力支援点,装备有"铠甲-S1"近程防空系统和"角斗士"反坦克导弹系统。

红军城位于顿涅茨克地区的核心交通枢纽,控制着N-20号和M-03号两条战略要道。这两条公路不仅连接着顿涅茨克与基辅,更是乌克兰东部地区重要的军事物资运输线。如果红军城失守,乌军在顿涅茨克地区的补给链将面临严重威胁。

红军城位于平均海拔320米的丘陵地带,周围地形开阔,视野良好,具有显著的军事地理优势。城市北部的克拉马托尔斯克工业区和南部的顿涅茨克煤矿带,都是重要的战略资源集中区。控制红军城,就等于控制通往这些关键区域的战略通道。

此外,红军城拥有完整的军工生产能力,包括装甲车辆维修厂和弹药储存库。据统计,城区内现有的15座地下掩体可为大约5000名军人提供防护,这些设施对于持久战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