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于娜 见习记者 蒋力 通讯员 谭凯兴 柳州摄影报道
芦笙悠扬,银饰叮咚,农历正月初三(1月31日),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大年乡迎来传统节日“姑娘节”。
近千名来自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和贵州省从江县等县的多个民族的未婚女性,以及当地苗族和侗族未婚女性按照传统习俗,头戴精致银饰,身着刺绣盛装,手持五彩花伞,在河滩上款款绕圈行走,展示少数民族服装、饰品、女红等女性之美,庆祝新春佳节。
据悉,“姑娘节”又称整英坡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系列坡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有200多年历史,现已演变为包括芦笙比赛、文艺演出、民族商品展销和体育比赛等项目的民俗文化盛会,既是当地各民族未婚女性展示青春魅力的舞台,也是各民族群众共庆新春的盛会。
(银饰的流光与花伞的斑斓交相辉映,宛如移动的“民族艺术长廊”。)
在小河旁的芦笙坪上,来自苗、侗、瑶、壮等民族群众欢聚一堂,他们吹奏传统曲调,比拼芦笙音量和技艺,激昂的乐声响彻山谷。“芦笙比响不仅是技艺的较量,更是各民族心连心的象征。”一位参与者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感慨道。
(无人机镜头下,数十人组成的多个芦笙方阵气势恢宏,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注意到,今年的“姑娘节”,不仅延续着百年民俗的温情,更因一抹“藏蓝身影”的融入,谱写出警民同心、民族团结的新篇章。在芦笙方阵中,一名身着警服的辅警与当地各族群众并肩吹奏芦笙,与村民默契配合,引得围观游客阵阵喝彩。
“姑娘节”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引擎”。本报记者了解到,大年乡村寨及周边乡镇上万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活动吸引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外的游客前往体验民族传统节庆风情。
近年来,随着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广西各地市陆续推出旅游精品线路、旅游新业态吸引游客,广西各地的传统节庆日趋火热,成为吸引游客的“磁极”。在融水苗族自治县,特色文旅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各民族群众发家致富的阳光大道。据统计,2022年融水全县接待游客592.78万人次,旅游消费67.18亿元。
见习编辑:姜雨晴 主编:陈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