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时分,剪纸贴窗花,接福纳祥,是春节最常见的民俗。不过在众多剪纸这一传统技艺中,海派剪纸历经上百年的历史沉淀,既有北方剪纸的粗狂朴实,又有象征南方剪纸的细腻秀丽,兼容并蓄,2008年,海派剪纸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的《海派非遗过大年》就去看看“海派剪纸”中的年味。
大红纸上,剪刀游走,几分钟后蜕变成一条神气活现的小蛇。
春节前,这个美术馆里的“海派剪纸”大师课上,海派剪纸第三代传承人李守白,用一双手、一把剪刀,魔术般让各种小动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了孩子们面前,孩子们也都跃跃欲试。“它的外形比较简单,并不是特别复杂,在剪的时候可以放松下来。”市民也觉得:“这个作品是现场出题的,小朋友也很乐意参与到里面,它是融合了文化底蕴的东西。”
除了互动体验,李守白同步策划的这场纸媒介融艺术展,更加令人惊艳。长达十多米的作品《上海童谣》是孩子们用撕纸技艺,复刻了他自己的剪纸代表作,不仅让152个人物、46只动物浮现纸上,甚至还讲述了39首上海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八腊子开会了,看到这些就引起观众共鸣,带小孩子来学习一下,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非常好的。”
剪纸,是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而诞生于上海的海派剪纸,则融合了南北剪纸之长,兼容并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2008年,海派剪纸 被纳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传承人,李守白和夫人用15年时间,在田子坊打造了一个海派手工技艺传习所,为市民游客提供包括海派剪纸在内的20多种不同的非遗课程。
“我现在剪一个纹样,你们猜,谁先猜出来我就送给谁。”春节前后这段时间,经常有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体验海派剪纸的趣味。
李守白的女儿李诗忆,也常在这里帮忙接待,他们还会剪一些小作品,让外国友人们带回家乡,把海派剪纸分享给世界各地的朋友们。现场,一位日本游客表示:“在日本也有这样的传统,所以虽然我是第一次尝试,但我觉得非常感兴趣。”而另一位德国游客称:“它非常有趣,让我想起很早之前,我曾经是一个裁缝,它让我觉得我还是要经常做些手工活。”
李守白深知,一门非遗艺术,不仅要传承,更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90后的李诗忆,从六岁开始学习剪纸,大学本科就读法律,随后去往英国深造艺术管理,回国后,却致力于不断打破海派剪纸的传统边界。“更多就是年轻人喜欢的这样的一个故事,说年轻人喜欢的故事,包括传统的那些非遗大师,然后再做一些升级焕新。”
这个悬空的剪纸艺术装置作品《灵·境》,就是女儿李诗忆的创作,一只只用镭射纸剪出的各色蝴蝶,悬挂在有光的地方,被风吹动的闪光蝴蝶,炫耀斑斓。女儿的大胆探索,让父亲李守白也很骄傲。“融合、提炼、运用,这是海派剪纸的一个关键,我们可以把一些传统的、好的剪纸优秀元素提炼成我们自己创作的新概念。”
现在,李诗忆还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经常与各种老字号IP跨界联动,新的一年,关于非遗海派剪纸,她还有着更多“异想天开”的愿景,希望能将海派剪纸融入国际设计理念,让海派文化走出石库门,迈向世界的舞台。“剪纸的310计划等等,因为我们上海人嘛,说剪纸是有310种运用的可能性,要把海派文化这样的形式,或者把艺术这样的形式去和品牌相融合,就是要走出去。”
看看新闻记者: 章海燕 应冠文
编辑: 尤颖慧
视频编辑: 王卫
摄像: 张鹰 孔权
责编: 李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