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玉
“新当选的书记是全日制大学生,有知识、有想法,往后咱村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谈及未来,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二十里铺村的村民们眼神中满是憧憬与信心。
二十里铺村正搭乘乡村振兴的快车,经历着蜕变。2020年3月5日,因团支部书记岗位空缺,刘建勇毅然投身乡村,并迅速融入了乡村生活。2024年11月1日,正式成为村党总支书记,开启了他带领村民振兴乡村的新篇章。
“我们的村民大多是失地农民,文化水平有限,就业机会少。”刘建勇深知产业对于村子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找到适合村子的发展道路,他和村“两委”成员深入调研,结合本村实际情况,最终将特色产业发展锁定在酸菜上,以此作为打开发展新局面的突破口。
酸菜厂房。受访者供图
“村里把老小学改造后的闲置场地利用起来,投资55万元建成彩钢车间,专门用来腌制酸菜。”有了场地,刘建勇又发动村里擅长腌制酸菜的妇女,和她们一起探讨如何实现规模化腌制。“一开始,村民们都不理解,觉得酸菜能有多大的市场?厂房狭小、销售无路、品牌更是无从谈起,每一步都很难。”
但刘建勇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四处奔走,学习销售经验。如今,酸菜产业已颇具规模。“2024年腌制了近120缸酸菜,年前就全部卖光了,还解决了15个失地农民的冬季就业问题,每人最多能拿到近5000元。”不仅如此,刘建勇还亲自直播带货,与自媒体合作,拓宽销售渠道;同时借助政府搭建的平台,向固定单位、食堂供货,零售业务也开展得热火朝天,“二十里铺酸菜”的名气越来越大。
村民洗菜。受访者供图
酸菜产业步入正轨后,刘建勇又把目光投向土豆粉加工产业。2024年,村里引入一套粉条生产线,利用酸菜腌制车间的剩余空间,开启了土豆粉加工事业。“2024年生产的600斤土豆粉,在村民群里简单宣传后,就被抢购一空。”刘建勇面带笑意,“2025年村里计划建设冷冻库,实现土豆粉全年生产。同时我们还计划为村里60岁以上老人送上自家生产的粉条,让大家都能享受到产业发展的成果。”
据了解,村里原本计划申请“铺里味道”商标,却因资金和商标使用限制问题遇到阻碍。二十里铺镇政府得知情况后,主动申请“铺里味道”商标,并授权村里使用。“如今,‘铺里味道’商标成了二十里铺镇农产品的金字招牌,镇内单位或个人只要达成协议,经镇政府授权就能使用,有效促进了产业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二十里铺镇党委副书记吴玉婷说道。
在刘建勇的带领下,二十里铺村成功实现转型。
无独有偶,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石头磊村也在新任党总支书记史寿意的带领下发生着变化。新春的暖阳洒在石头磊村,处处洋溢着喜庆与活力。
2024年11月,史寿意通过换届选举,满怀热忱地回到家乡石头磊村任职。一到任,他就察觉到村民们最关心的经济难题。“村里的商业裙楼租赁拖欠租金长达一年多,涉及金额高达1500万元,这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分红收益。”面对这一棘手问题,史寿意一边耐心与相关方沟通协商,一边借助法律途径维护村民权益。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最终成功为村民争取到480万元的分红。“今年1月,90万元分红款顺利发放到300多户村民手中,让大家在春节前实实在在地拿到了钱。”史寿意说起这件事,脸上满是喜悦。
制作新道具。受访者供图
除了解决村民的“钱袋子”问题,史寿意还十分重视村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2024年9月,石头磊村河湟社火被城北区文化文体旅游局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史寿意意识到这是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的绝佳契机。“2024年,我们重新制作了精美的社火道具,精心组织村民参与排练和演出,参与表演的人数达到400人左右。”在他的努力下,2025年河湟社火的规模和影响力都远超以往,从正月初八开始,接连在本村、非遗馆等多地进行演出。
制作完成的道具。人民网 况玉摄
为了让河湟社火能够长久传承下去,石头磊村积极与周边学校合作,推动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西宁市城北区河湟社火非遗传承人刘海说:“今年参与社火表演的小孩从往年的40多个增加到80多个,孩子们在参与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成为了传承非遗的新生力量。”
如今的石头磊村,邻里关系愈发融洽,曾经因搬入小区而疏远的乡情重新升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截至目前,城北区已有70名大学生到村“任职”,越来越多的返乡大学生投身农村,不仅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就业优化了村干部队伍结构,更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和青春力量,持续推动城北区乡村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